放大圖片
■將科技成果帶到務農上,可促進農民增收。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想破解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實施糧食安全新戰略,均需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昨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作上述表示。中國目前已發展72萬科技特派員,遍佈內地90%以上農村地區,作為「職業農民」先鋒,把科技帶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解決了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
「職業農民」,顧名思義是指把務農作為職業的農民。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曾提到「傳統農民」和「職業農民」定義上的差別:「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他們是身份有別於市民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並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極大化。
應用市場方式 支持制度創新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到科技特派員制度,受到外界關注。張來武將其稱為「職業農民」的先鋒部隊,是與農民進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人群。
這些特派員的存在直接激活了農業資源,用市場的方式解決農業問題。無論是「土地銀行」,還是從田間到餐桌質量安全無縫銜接的物聯網體系,以及雲服務體系等,其涉及的土地制度創新、技術支持制度創新,以及品牌效應和品牌培育機制等一系列的制度支撐,均與科技特派員密切相關。
據介紹,科技部2002年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能把科技帶到農村、帶到農業、帶到農民中間去的任何創業者都可以叫做科技特派員。」張來武說,截至2013年9月底,全國已有72萬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村一線,創辦企業15000多家。實施科技開發項目4.5萬項,創業獲利400多億元,輻射帶動農民6000多萬人。
大學聯合探索 加速成果轉化
張來武表示,科技特派員制度有助於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建設,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部一方面通過建設以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39所高校牽頭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探索大學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強化了高校公益性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引導科技特派員組建3.5萬專業技術協會,引進推廣6.1萬項新技術,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在基層的轉化應用,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另外,張來武表示,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不僅鼓勵科技特派員走下去,還要推動其走出去。此前,國家推進了中非、東南亞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埃塞俄比亞簽署了「關於探索開展科技特派員國際合作新機制的合作框架的協議」等,推進了國際科技特派員農業園區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