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資料圖片
集思廣益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都非常重視智庫的發展,認為智庫是一個國家的智商。在去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也被正式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那麼,目前中國智庫的發展狀況如何?又面臨着甚麼問題?下文將一一探討。
■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週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新聞背景:中國智庫列世界第二
日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對外發布《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8月,全球共有6,826家智庫,美國智庫以1,828家位列第一。中國則超過英國、印度和德國,以426家智庫的總量居世界第二。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位列非美國的全球頂級智庫第九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進入前百名。
財政資助多 有別歐美
另外,近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亦發布《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將中國智庫分為黨政軍智庫、社會科學院智庫、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四大類。報告稱,從中國活躍智庫的類別特徵看,有五分二是黨政軍智庫,其中「國字號」智庫又佔黨政軍智庫的30%左右。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主任王榮華指,「中國受財政資助的智庫機構特別多,這是國家智庫有別於歐美國家智庫的一個顯著特點。」
研究領域多元 民間智庫興起
關於中國智庫的發展歷程,內地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根據內地學者朱旭峰的分類,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內地智庫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在這一時期,內地的政策研究機構按照蘇聯模式建立,其獨立性較弱。期內,內地不乏掌握理論知識與專業素養的學者,也有許多研究機構和高校,但專家一般從事一些關於政府政策的研究。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到20世紀80年代末
這一時期,中國智庫在逐步穩步發展,事業單位型思想庫迅速發展,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諮詢力量。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後,中國智庫再次得到了發展。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
這一時期,中國智庫在研究領域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民間智庫開始興起。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過去只研究宏觀經濟領域的智庫,也開始關心其他相關領域,從高科技、失業問題到現實生活。
除了專門研究經濟政策的思想庫外,許多諸如國際關係或安全的其他研究領域的機構也開始公開向大眾表達觀點,國際關係問題專家還頻頻在中國主流媒體中出現,分析時政問題。(基礎級)
凝聚智慧結晶 影響政府決策
近年來,內地政府越來越重視研究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智庫對政府決策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內地智庫影響政府決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參與討論 起草文件
在內地,黨委政府的研究室、黨校、社科院、社科聯等機構長期承擔着各級決策諮詢任務,參與黨委政府有關重要工作調研。這些智庫的專家除了參與一些規劃和報告的調研和起草,還接受各級領導的委託課題研究。這些課題都與當前的重大決策密切相關。
2. 借助內參 表達觀點
內地一些決策機構在決策前,經常召集一些學者專家參加有關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專家觀點有可能被決策者所採納。
另外,內地一些官方智庫的學者也可以通過各種內參向決策者輸送自己的觀點。以能將建議「直接送達總理案頭」的國務院參事室為例,這一國務院下設的副部級智庫機構,其成員--國務院參事,全部由總理聘任,享受副部級待遇。參事室裡一輛京牌的公車,隨時準備將參事們的建議建言「直通中南海」。除此之外,以內參形式發行的《國是諮詢》,也成為參事發表觀點的重要途徑。
3. 舉辦論壇 暢所欲言
一般來說,內地各種智庫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研討會,在這些研討會上每人都能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言論,因而具有開放性。特別是一些重要論壇,經常有一些政府官員參加。論壇和研討會也因此成為影響內地政府決策的重要途徑。
4. 通過媒體 發布觀點
隨着內地傳媒事業越來越發達,不少內地智庫參與決策的重要方式,是間接地通過在媒體上刊登文章,參與電視新聞訪談、網路訪談評論等方式,對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熱點問題展開深入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影響政府決策。(進階級)
環境脆弱 發展「軟肋」
現時全球數千家智庫幾乎全部是民間性的,而目前為中國決策層提供政策和諮詢的智庫大部分是官方或半官方機構,屬於民辦性質的不到5%,且研究人員大多身在體制內,兼職參與民間機構組織的活動與研究課題。一些民間註冊的單獨的研究機構,如天則經濟研究所、思源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治方研究基金等,這種純民間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在中國數量很少,生存環境脆弱,一直是中國智庫發展中的「軟肋」。
註冊為企業 實作非營利
民間智庫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打破政府智庫的「部門本位」和大學智庫的「學科本位」,以相對比較客觀中立的姿態探討一些公共政策問題。然而,民間智庫因為在內地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往往是註冊為企業,卻是作為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中活動,這給納稅和非政府組織的捐助造成一定的困難。《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指出,中國智庫發展仍處於成長階段,民間智庫賴以生存的資金籌措機制和資訊共用機制相當欠缺。
值得注意地是,在內地的官方思想庫中,大部分人員既是某政府部門的職員又是思想庫中的專家。他們既是政策的提出者,又是政策的評估者。據早前人民網的一項調查表明,80%中國受訪者對專家學者印象偏差、評價偏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也認為,中國智庫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將學術研究與影響決策相混淆,從而出現了功能的混亂。(摘星級)
小知識:絕密的參考資料
《內部參考》
( Internal Reference):
簡稱內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華社內部(不公開)發行的機密文件,是中共高層重要的政治信息文件之一。它類似報紙和雜誌,專門刊登其他國內普通媒體不允許報道的黨政資訊,而又有必要及時通知中高級官員和共產黨幹部的新聞、國外文章和政府內部言論。屬「秘密」級文件,只限縣級、軍隊團級以上官員閱讀。由新華社編輯發行,每天1期至3期,標有絕密字樣。舊刊組織回收銷毀,不得向外流傳。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概念鏈接:智庫(Think Tank)
也叫「思想庫」。一般而言,智庫由專家和學者組成,他們主要從專業的角度,客觀、科學地對一些戰略性或具體性政策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並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並影響社會輿論和公眾觀念。由這些學者和專家組成的這種公共研究機構人們稱之為「智庫」。
想一想
1.根據上文,指出何謂智庫。
2.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指出中國智庫和歐美智庫的不同之處。試舉例說明。
3.試分析中國智庫在不同發展歷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解釋你的答案。
4.目前香港的智庫發展情況如何,和內地有甚麼相似的地方?
5.假如你是內地政府官員,你會採取甚麼措施加強智庫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中國智庫426家列世界第二》,香港《文匯報》,2014年2月17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2/17/YO1402170010.htm
2.《智庫不應淪為權錢奴婢》,香港《文匯報》,2014年2月17日,
http://trans.wenweipo.com/b5/paper.wenweipo.com/2014/02/17/CH1402170012.htm
3.《中國思想庫-政策過程中的影響力研究》,朱旭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