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又一突破:全球貿易一哥 華勢超美登頂


放大圖片

■中國2013年的貨物貿易總額勢必超越美國,成為最大貿易國家。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全球化+今日香港

 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中國很大機會於去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形勢上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但這對中國是利或弊,外界卻有不同看法。下文將逐一探討。■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新聞背景:神州進出口額33年飆180倍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僅約200億美元,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0.8%,位列全球第三十二位。但到2011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已激增至3.6萬億美元,跳升至世界第二。改革開放以來的短短33年間,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增加180倍。

根據中國政府早前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去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雖然另一個貿易大國美國去年的進出口總額要在下月才公布。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去年1月至11月的進出口總額只有3.57萬億美元。這意味美國保持一個世紀之久的世界頭號貿易大國地位,如今幾乎可肯定已被迅速發展的中國所取代。(基礎級)

龍頭未必「強」後顧何其多

隨着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深入,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是遲早的事;但同時必須注意,世界貿易大國並不等於貿易強國。針對內地在對外貿易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不同建議。

擴大內需促外需

中國擁有一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市場如此巨大,內地企業僅依靠國內市場已可發展一定規模的經濟。近年,利用國內市場的條件已日益成熟。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讓民眾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尤其新生代,其儲蓄願望明顯降低,對消費需求明顯提高;另一方面,醫療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也降低民眾的儲蓄率。由此可見,內地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大市場,前景廣闊。加上近年世界經濟形勢越來越複雜,這也令國民消費在內地經濟中具十分重要的作用。內地必須以內需帶動外需,令國民消費發揮重要作用,進而有效保障經濟得到正常運行,減少受到外來環境產生的干擾。

拓新市場減風險

中國的國際市場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日本。在鞏固傳統國際市場,採取有效措施克服貿易壁壘的同時,中國也應擴大國際市場,減少貿易風險。按照經濟規模、人口總量、消費能力、市場環境等指標分類,逐步選擇開拓最具潛力的市場,如拉美、中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市場。在這方面,應針對新興市場的需求情況,以及內地的產業結構現狀,出口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貿易產品,積極廣泛融入區域性貿易組織,開展自由貿易合作,減少摩擦。

科技創新迎高端

科技創新是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基礎,更是改變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推動力量。內地應制定一些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並把科技創新成果和國際貿易結合,讓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代替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將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鞭策服務業 提競爭力

內地對外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工業製成品。與高新技術產品相比,工業製成品具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等缺陷。內地必須加大資本和技術的投入,轉變比較優勢,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其中,服務業能降低一個國家對外貿經濟的依存程度,進而將國家貿易的競爭力提升。在過去,內地因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產業結構仍將製造業作為主要產業,服務業的起步相對較遲。長遠而言,內地服務業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必須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對服務業進行充分利用,這將有效改善服務業發展較滯後的情況,進而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優化。(摘星級)

正反對對碰:"此消彼長 利弊皆有

綜合而言,外界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有不同看法,其中利弊皆有:

利 激發經濟猛漲: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對外貿易的增長會帶來幾方面的效益:包括使國內資本越來越集中在比較優勢的領域,從而大幅提高該領域的勞動生產率;以及產生規模經濟,從而提高利潤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內地自改革開放後,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程度,大大促進內部經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97年至2011年,內地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從78,973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473,104億元。同時,內地貨物進出口總額由26,967億元增長到236,401億元,貨物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34.15%上升至2011年的49.97%。由此可見,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利 增「軟」「硬」影響力:中國躍居世界頭號貿易大國,意味其商品遍布全世界,政治影響力也隨之延伸到全球各個角落。這由近年越來越多外國人努力學習中文可看出。不須多說,從中國的亞洲鄰國,到非洲乃至美國的傳統後院拉丁美洲,都日益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

弊 順差致國際摩擦頻現:隨着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同歐美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貿易中保持多年的貿易順差,對這些國家的相關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從而使中國與她們產生一些貿易摩擦。有專家說,如果中國對外貿易摩擦頻繁出現,將不利北京的對外政策發展。

弊 環境污染換外匯收益:內地的對外貿易屬「粗放型增長模式」,即以大量的資源投入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外匯增長。這種「高投入,低效益」的增長模式,令內地的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弊 「世界加工廠」賺得少:雖然近年內地產品的附加值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對外貿易仍處於產業鏈低端地位的狀況。在高新技術產業外貿合作領域中,內地主要從事的仍是技術要求較低的加工裝配工作。外國到中國投資設廠,利用的是低廉勞動力和豐富資源。換言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中國只賺取極少的加工裝配費,仍為「世界加工廠」。

弊 夥伴市場集中受牽制:去年,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和日本依次為中國前五大貿易夥伴。這說明中國的貿易市場相對集中。有專家說,過高的貿易國際市場集中度將加劇市場風險,影響中國外貿的穩定性。譬如說,2008年金融海嘯後,由於美國、日本、歐洲三大貿易夥伴的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導致2008年及2009年中國向這三大市場的出口量明顯回落,大批外貿企業經營困難。(進階級)

概念鏈接:改革開放政策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上世紀70年代末,內地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外方面,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至於對內方面,則從農村開始,並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序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內地近年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長情況。

2. 承上題,這種增長的推動因素為何?試指出兩項並加以說明。

3. 若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這對內外經濟格局造成甚麼影響?試舉出兩項並加以討論。

4. 假設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中央政府應如何應對這種新局面?試提出兩項建議並加以分析。

5. 在內地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香港可發揮甚麼角色?解釋你的答案。■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中國成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啟示》,香港《文匯報》,2014-01-18,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1/18/PL1401180005.htm

2.《首季外貿或波動 全年臨三座大山》,香港《文匯報》,2014-01-17,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1/17/CH1401170017.htm

3.《商務部:中國要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鉅亨網,2014-01-16,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116/KIT1UK7GFJD7A.shtml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又一突破:全球貿易一哥 華勢超美登頂 (2014-01-24) (圖)
概念圖:全球貿易最大國 (2014-01-24) (圖)
現代中國+全球化 經貿合作 實現共贏 兩岸關係新前景 (2014-01-20) (圖)
表一 兩岸商談歷史回顧 (2014-01-20) (圖)
概念圖:兩岸經貿合作 (2014-01-20) (圖)
蓄勢待發:粵港澳自貿區 如箭在弦 (2014-01-17) (圖)
概念圖:粵港澳自貿區 (2014-01-17) (圖)
說南談北:台灣南北比拚 求同存異 各有千秋 (2014-01-13) (圖)
台灣政治經濟中心轉變 (2014-01-13) (圖)
概念圖:台灣南北差異 (2014-01-13) (圖)
法治新篇:歷史使命終結 勞教宣布廢止 (2014-01-10) (圖)
概念圖:內地勞教制度 (2014-01-10) (圖)
三餐豐足:糧警防患未然 溫飽攸關民安 (2014-01-03) (圖)
概念圖:內地糧食安全 (2014-01-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