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徐碧美表示,透過網上課程的每一個點擊,院校教師可以有效地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黃偉邦 攝
港大副校長:助學習分析 教學三「大不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本報的「在線教育革命系列」前兩集報道過MOOC(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如何帶來不同的教育機會,但為何院校願意無償地投入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去年5月宣布加入edX平台的香港大學,該校副校長(教學)徐碧美就表示,這固然是大學的社會責任之一,而同時MOOC亦是極佳的「教學分析工具」,學生在這平台上的每一個點擊,答題答了多少次才答對,都令大學教學人員更掌握如何因材施教,故若與傳統教學比較,有着3個「大不同」。
港大歷史悠久,是本地院校的領頭羊,卻是本港第三所才加入MOOC浪潮的院校。徐碧美解釋,院校開拓MOOC,製造出人人可接觸、可修讀的課程固然是社會責任,但另一方面,該校亦想在充足準備下才踏出這一步,「因為我們想把這件事做好(見另稿),想清楚如何管理龐大的網上學生人口,也想清楚我們在教學方面可以如何配合」。
在徐碧美看來,MOOC不止給予大眾自由學習的機會,還給予教學人員觀察的機會,「當學生透過MOOC去學習時,他們的每一個點擊都是有用的數據,有助我們做Learning analysis(學習分析),我們會更清楚,多數學生在哪個部分比較難以理解,要重播多少次,也會知道一條問題學生答了多少次才答對,老師也可以由此得知,對哪一類學生,施哪一種教導」。
非上課「直播」 剪片教概念
加入MOOC也同時意味着教學模式的巨大改變,與傳統模式比較有三個大不同。首先,按傳統模式,大學生每一門課基本上都由講課(Lecture)和導修課(Tutorial)組成,而講課一般都是2小時「直落」,這樣的模式,在網路課堂亦不復見。徐碧美表示︰「一個人很難長時間集中去觀看教學影片,所以我們放上edX的課程,並不是將平日上課情況錄下來再放上網上『直播』,而是全部都要重新剪裁,將一個課堂剪成數條10分鐘左右的短片,每段專門教一個概念,就每個概念講述一些相關的例子,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消化和掌握」。
加師生互動 打破課堂界限
第二個大不同,就是更互動。網絡是比電視更容易「轉台」的世界,要吸引學生持之以恆學習下去,就必須加入互動元素,「老師不可以只是Talking head(傳聲頭像),課堂要有短片、有練習,令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更大」。
第三個大不同,就是打破課堂限制,亦即是第一集中提過的「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讓學生先在家學習,再回校討論。徐碧美進一步解釋︰「我們做了多年大學的教學,大家都知道學生在導修課學習得更好」。至於學生是否足夠自律去進行「翻轉課堂」,徐碧美表示對此很有信心,「其實這和老師給學生一些閱讀資料,再回來上課是一樣的」。
對教師要求升 大學挑戰增
不過,一個好用的「工具」,有時就像雙刃劍,徐碧美認為,MOOC亦為大學造成了很大的挑戰,「當網上放着那麼多有極大優勢的教學資源,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就會提升,可見大學的挑戰越來越大」。她坦言,雖然不知道MOOC這一波的發展浪潮是否順利,但她看到將MOOC融入大學常規課程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我們一定會讓學生將港大的公開課當作常規課程去修讀,就像一般計學分的學科一樣。此外,這也是一種對外宣傳,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在修讀的課程,亦同時是港大生所修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