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藝術節的粵劇節目有點驚喜,因為藍天佑和林子青選演林家聲版本的《武松》。林家聲的《武松》有短劇和全本之分,劇本均由李少芸執筆。「香港聲迷俱樂部」網站刊登的《林家聲粵劇年表》顯示,短劇版在1977年9月的檔期首演,演出地點為「普慶」和「利舞台」,「頌新聲」在這檔期推出「雙戲制」,即一晚演出兩齣大戲。同期演出的戲碼有《七步成詩》(新劇)、《搶錯新娘換錯郎》及《三氣周瑜》;此外,劇團還加強陣容,邀請李香琴擔任正印花旦。全本《武松》是1978年10月第三屆亞洲藝術節兩套演出劇目之一,另一齣劇目為《連城璧》。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演出後,聲哥至今仍未有重演《武松》。他接受《逸林》訪問時,曾經解釋過「因為花旦難求!此戲太素及難討好,以前我是就李香琴的戲路而選演的。」但有評論說聲哥以「狠、穩、準」的動作演活了武松這個重工架的武生角色。其中《金蓮戲叔》及《獅子樓》等場口為人津津樂道。原來武松的造型是聲哥自己設計,他的英雄痣是彎彎的一畫,有別於傳統規矩。
我沒機會欣賞林家聲演出《武松》,只能把搜集得來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但說起武松這個角色對聲哥來是深具意義,因為武松是他以神童姿態演出他的第一個角色。聲哥三歲時,母親因病辭世,他每天跟隨着父親聽歌看戲,與普通小朋友一樣,無憂無慮。一九四四年,聲哥父親巧逢男幫花肖蘭芳,知他亦因避難而在廣州設館授徒,於是就把一雙兒女(林家儀、林家聲)送到他門下學藝,希望將來能有一技謀生。肖蘭芳見林家姊弟排演折子戲,中規中矩,於是就把他倆推薦往見樂師尹自重,讓他們在尹氏主理的茶座獻藝,而首演的劇目便是《金蓮戲叔》,而這「武松」一角,就開展了林家聲演戲生涯的序幕。■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