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建元風雲》主創團隊徐小明執導,胡軍 、薩日娜等合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伍麗微)徐小明執導的《建元風雲》日前大結局,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故事終於落幕。此劇在內地、台灣、馬來西亞收視連連報捷。《建元風雲》以元朝開國君王忽必烈為主軸,說的是男人的權力鬥爭,陽剛十足。劇集好評如潮,最大的關鍵是導演的處理手法及對歷史的尊重。「我們創作《建元風雲》的最大原則是小事不拘、大事不虛,感情線、戲劇效果必然需要文學創作,不然觀眾會不喜歡,但大的歷史事件我們一定不會歪曲,觀眾之所以能接受,也是因為我們拿捏得好。」
了解史據 有錯不怕更正
徐小明表示忽必烈從未被搬上熒幕,自己一直想拍,種種原因沒拍成。今次剛巧有人請他出手,很樂意接受挑戰。因緣際會下接到一部想拍很久的戲,徐小明為了呈現忽必烈的精神,多番前往蒙古,與蒙古人交流,「蒙古人看見一個漢人導演拍這種戲,沒有信心,他們最初甚至要求全讓蒙古人來演。」幾番游說,蒙古人最後妥協,同意讓其他演員參與。蒙古人擔心導演如何刻劃他們的先帝,但徐小明是一個很能接受意見的人,比如在餐館拍打戲,必定桌子、食物亂七八糟,但蒙古人對食物很尊重,「他們跟我說,導演啊,我們蒙古人不會這樣的,我們很尊重食物,一定不會浪費食物。」他立刻重拍,蒙古人覺得被人尊重,益發感激他。
最讓徐小明感觸的一件事,便是拍到拖雷死了,大哥有愧,感念他為蒙古立下的功勛,要舉行國葬,「我決定這場戲要拍,但原來國葬沒例子可以參考,沒有劇集拍過,我拍的時候蒙古顧問叫我別拍,第一怕禮儀不對會引起衝撞,也怕沾污他們皇族的風俗,文字記載沒問題,但一拍事情就會變得具體。」
由於劇情需要,不能不拍,徐小明最後拍心口說:「我根據史據去拍,有錯也不怕別人指正。」那場戲沒辦法帶太多騎兵,只有四五百個,導演再運用CG技術營造出一萬多騎兵的畫面。那場戲一拍,全場安靜肅穆,完成後大家非常動容,騎士走過來跟導演握手,一些老演員甚至激動地說:「我們真的參加了大汗的葬禮。」拍戲,將心比己,這也是為甚麼要找徐小明來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