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馬豪輝:個人遊5年未擴 不宜收緊


放大圖片

■馬豪輝認為,旅遊法對香港旅遊業影響反覆,不宜再有大改變。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近年個人遊政策發展遠超預期,令香港接待容量受壓,坊間建議港府應調控內地訪港旅客數量增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馬豪輝指出,因應香港對旅遊業的承受及接待能力問題,深圳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早於前年已經暫緩,而內地個人遊過去5年並無擴大來港城市數目,可見訪港旅客已有所調控,再者,旅遊法實施後對香港旅遊業影響反覆,認為旅遊政策不宜再有大改變,亦不宜就內地民眾前往港澳設限。有見及此,他向全國人大建議,加強落實現行旅遊法措施力度,並建議公安部門聯合相關部門,透過明查暗訪等形式加強執法等。

自2003年開放個人遊政策後,香港與內地接觸日漸緊密,同時衍生出不少矛盾。馬豪輝形容,問題始於個人遊引入內地「零負團費」後,衍生出導遊透過威逼利誘手法,促使遊客在指定商戶購物等個案,為此,國家旅遊局於去年10月1日起實施旅遊法,藉以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素及保障旅遊者及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旅遊法對港影響未明朗

馬豪輝進一步指出,法例推出初期,有關條文內容遭到誤解,比如,有旅客在行程途中提出想前往購物,但旅行社因怕違反法例而拒絕,因此,國家旅遊局去年12月17日發出關於嚴格執行旅遊法第三十五條有關規定的通知,進一步釐清法例內容,「香港對內地民眾而言,仍然是具吸引力的旅遊城市,但旅遊法的實施,為香港旅遊業增添不明朗因素」。

他引述香港旅遊業議會數字顯示,比較2013年與2012年十一黃金周後4個月的數據,發現內地入境香港的旅行團數字由2012年的11,205團,大幅減少逾5成至2013年的5,466團;及後,法例於旅遊業界及社會獲得消化,「零負團費」死灰復燃,2013年12月份內地入境團數字回升至11,550個團,與2012年12月份的14,084團相近,僅錄得18%的跌幅。

應抱持觀望政策不大改

馬豪輝形容,現階段旅遊法的實施對香港旅遊業影響反覆,各界宜抱持觀望態度,為此,國家旅遊局及相關部門,旅遊政策不宜再有大改變,包括關於落實多年的港澳個人遊政策,「目前一切應維持現狀,不宜就內地民眾前往港澳設立限額。香港長久以來是自由開放的城市,十分歡迎世界各地旅客到訪,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亦如是」。

他直言,「因應香港對旅遊業的承受及接受能力問題,深圳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措施早在前年已經暫緩,減少來港人數;內地個人遊來港的城市數目,過去5年並無擴大,仍然維持49個,可見,內地客前往香港數量現時已有所調控」。

馬豪輝又說,措施並為零售業界帶來新挑戰,據旅發局數字顯示,去年深圳來港但不過夜的人數有1,570萬,較2012年上升26%,每人消費金額約2,000元,另有207萬人在港過夜,每人消費金額高達8,000元,認為特區政府未來應與香港旅遊業界,研究做好自身的旅遊配套措施,增加景點等,「由於相關的措施已實行多年,建議國家旅遊局適時進行檢討,包括考慮在有需要的時候,除了廣東省以外,擴大自由行城市的數目至其他省份」。

倡多部門加強規範旅社

為配合及完善旅遊法的實施,馬豪輝向全國人大建議,加強落實現行旅遊法措施力度,並建議公安部門聯合相關的部門,透過明查暗訪等形式加強執法,「鑑於旅遊法只規範合法及正規經營的旅行社,無法規管非法經營的『野馬』旅行社,令這些冒牌旅行社有機可乘,建議公安部門聯合相關的部門,透過明查暗訪等形式加強執法、重點執法。國家旅遊局同時應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教育、宣傳工作,提升消費者對自身利益的警覺性」。

相關新聞
80後男子上演「土豪求婚」 (圖)
男子為女友千級梯寫「我錯了」 (圖)
百年前明信片 驚現3D影像 (圖)
獨臂女大學生 3年窮遊20城 (圖)
「無人」越野車衝進餐館 (圖)
百歲小腳老太照相擺「V」 (圖)
馬航失蹤逾40小時 多國聯手海空搜救 發現疑似漂浮物 中國四艦馳援 (圖)
入境處證實馬航有一港人 (圖)
民航總局局長:動員所有救援力量 (圖)
救援軍艦簡介 (圖)
已証實兩人持假護照登機 引發恐襲疑雲 公安部FBI赴大馬調查 (圖)
兩盜用護照乘客同時購機票 (圖)
曼谷容易買到假護照 (圖)
護照與乘客同號碼 閩漢稱從未出境 (圖)
專家:無關售票模式 關鍵在安檢
深圳機場加強防爆檢查 (圖)
首批50名家屬今赴大馬 「不管好壞 要一個結果」 (圖)
失蹤者的生活印跡 (圖)
特寫:無能為力的道歉
東方衛視暫停娛樂節目 追蹤報道馬航事件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