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3月中國通脹水平溫和,但生產者物價指數連續兩年多處於負增長,再加上前兩月經濟超預期下滑,經濟學家普遍預期,首季GDP同比增速可能跌破7.5%;更有學者警告,中國或已進入通縮。經濟學家預計,未來政府可能釋放更多政策放鬆的信號,貨幣政策可能穩健中偏鬆。
首季經濟指標將於下周三揭曉,在對14家金融機構進行的調查顯示,一季度GDP的預測均值為同比增長7.3%,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0.4個百分點。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偉認為,首季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三駕馬車」都受到抑制,高基數與外需不足導致出口負增長;資金來源受限導致投資增速大幅放緩;收入增長放緩與負財富效應抑制了消費增長。此外,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雙重壓力使工業增長乏力,同時,融資支持減弱和利率走高對實體經濟構成壓力。
唐建偉指出,首兩月系列宏觀數據的回落幅度較大,增速均創下近年來的新低,這不是季節因素足以解釋的。儘管3月工業生產、投資等數據會有所恢復,但前兩個月經濟數據的低迷已經不可避免地拉低首季的經濟增速,因此,將首季經濟增速預測由此前的7.6%下調至7.3%。
人行可能降低存準率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發表報告指出,近期疲弱的經濟數據使市場再度擔憂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不及預期。決策層穩增長的政策已經準備就緒,近期項目審批和建築活動有所加快,這都是政府要出台「微刺激」措施的跡象。今年決策層可能會更傾向於推進那些有助於促進增長的改革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政府可能會進一步簡政放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加快現有基礎設施目標投資和保障房建設、加快撥付財政預算資金,並保持較為寬鬆的貨幣環境等。
不少經濟學家預期,在通脹溫和之下,中國央行可能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來幫助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刺激經濟回升。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表示,生產者物價指數已經連續兩年多處於負增長,生產者物價指數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先行指標,由此通貨緊縮的風險在中國開始出現。由於通脹保持溫和,中國央行可能維持目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市場的流動性整體上也將保持寬鬆。但商業銀行對於未來流動性的狀況仍然保持審慎,今年第一季的貸款利率仍維持在高位。由此央行需要釋放更加明確的政策放鬆的信號,例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此來幫助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