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水陸兩路通東盟 粵西港口助發力
去年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訪印尼時,倡導與東盟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也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背後深厚的「戰略內涵」,一方面體現在「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思路之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號召東盟國家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設計了一個通達五洲四海的全方位對外開放藍圖。
從西漢開始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點的廣東,已經獲得中央授命,要做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急先鋒、排頭兵。日前,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召集省委常委會議做出部署,把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重點專題工作。■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叢書 實習記者 帥誠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要求,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並積極回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專門主持省委常務會議作出部署,要求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廣東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重點專題工作之一。
胡春華強調,要抓住中央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機遇,加強與東盟各國及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最終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廣東區位產業人文優勢明顯
「廣東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上當仁不讓。」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文斌在近期的海上絲路經濟帶學術研討會上,堅定地表達了廣東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決心。他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僅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更是廣東省提升海洋文化競爭力、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推動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擴大海洋領域合作交流的重要舉措。
廣東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之一,灘塗、淺海可養殖面積,居全國首位。同時,擁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運輸、旅遊、捕撈、養殖等海洋資源。而且海洋經濟總產值連續19年居全國之首,海洋旅遊業全國領先、海洋油氣業蒸蒸日上、海洋電力業發展迅速、海洋交通運輸業居全國前列。區位、產業和歷史人文優勢明顯。
東盟超歐盟成第三大貿易夥伴
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省份,廣東與沿線各經濟體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具有優越的經貿合作基礎,尤其是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2012年廣東省與東盟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923.65億美元,佔廣東省的9.4%。2013年廣東對東盟的進出口貿易值為10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0.7%。至此,東盟超越歐盟成為廣東第三大貿易夥伴。
如文斌所言,廣東不論是在中國泛珠區域還是周邊國家中都有明顯的優勢,將它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前沿陣地和示範區是明智的選擇。
提前向海轉型區域合作奠定基礎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向曉梅告訴記者,其實廣東省早在進行「十二五」規劃時就已向海洋「轉型」,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為如今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奠定基礎。
「因地制宜,廣東還提出了『三區、三圈、三帶』(珠三角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和粵東、粵西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三大海洋經濟主體區域;粵港澳、粵閩、粵桂瓊三大海洋經濟合作圈;海岸帶(含海島地區)、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護開發帶)。這是廣東及跟周邊海洋經濟區域合作的總體描繪,包含了廣東內部三區之間關係、跟港澳台整體合作的區域關係、近海與深海關係等,是不同層次的總體空間的發展戰略理念,仍可向海外進行戰略延伸。」向曉梅介紹。
海路陸路雙向聯通直通東盟
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下一步建設,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表示方向、路徑均已明晰。據透露,在海上交通方面,廣東將全面加快海陸絲路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利用新的管樁技術,在港口城市打造新型的海上碼頭綜合體;努力開拓國際航運線路,推進多式聯運與港口建設,強化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同時,在陸路上加強公路、鐵路的聯通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加便捷的通關體系。按照計劃,貴(州)廣(州)高鐵今年8月進入貴州貴陽到廣西桂林段的聯調聯試,隨後將進入桂林至肇慶東站及廣州的聯調聯試階段,廣東至東盟的高鐵時代將開始進入倒計時。
此外,廣東還將推進與周邊省(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海上交通、安全生產和海上救助等方面的合作,促進海上交通往來便利化,如建立24小時通關、方便人流的「一地兩檢」制度、方便物流的「一關到底」制度、方便的廣東居民以個人身份到東南亞旅遊的制度安排,推動海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便利流通。
廣東湛江聯手七市 申報「海上絲路」世界文化遺產
「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是說。
史料記載,今廣東湛江市徐聞縣是漢代中西方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漢代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儘管逐漸北移廣州、泉州等地,但地處雷州半島的湛江市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渠道。作為古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湛江市,正力求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節點和重要平台。
港口發展助力海上絲路
全國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長王中丙在2014年3月5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湛江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還是當代中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是廣東對接東盟的先行區,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優勢獨具。「兩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從今天的湛江徐聞港出發,途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到達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和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東西方文明的對話之路』」。
王中丙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傳承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價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合作層次更高,覆蓋範圍更廣,參與國家更多,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他表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港口是最重要的條件。湛江港是長江以南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擁有中國華南沿海最深的航道,已經建成運營成品油、鐵礦石和集裝箱等大型專業化碼頭,去年港口吞吐量達到1.8億噸。天然深水大港加上湛江是粵西中心城市,以鋼鐵、石化為代表的大型工業加快建設,為湛江主動參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最佳條件。
「今天的湛江,完全有責任也有條件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節點和重要平台。」王中丙說,湛江預計2017年初步建成1000萬噸鋼的鋼鐵產業基地、1500萬噸煉油和100萬噸乙烯的石化產業基地、300萬噸高端特種紙的造紙產業基地;自覺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組建遠洋捕撈船隊,打造全國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另外,湛江擴大東海島、寶滿港區口岸開放,推進湛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項目加快獲得審批。
據了解,湛江正積極聯合廣州、北海、泉州、寧波、揚州、蓬萊、漳州七個沿海城市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發展鋼鐵、石化、造紙和家電、醫藥、水海六大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南方海谷」。
廣東加速融入北部灣經濟區促粵西崛起 打造東盟水產集散地
廣東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與東南亞等國家的往來也日益密切,在海洋方面與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已取得一定的合作成績。隨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不斷深入開發,近幾年來廣西北部灣的快速發展,受到了廣東省高層和企業的高度關注,表現出強烈融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訴求。
面對東盟打造粵桂瓊水產集散地
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更重視北部灣經濟區,他多次要求茂名和湛江要主動融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他說:「湛江離廣州6個小時,從經濟自然規律上看,跟北部灣非常緊密,廣西現在是以「南北欽防」四個城市(南寧、欽州、北海、防城港)組成北部灣經濟區,我建議可以加上湛江及茂名兩市,共同打造北部灣經濟區。粵西只有融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戰略,才可能獲得飛躍發展的機會。」胡春華說,湛江、茂名推進與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的合作,在經濟發展戰略層面加強對接與融合十分重要。
去年底,位於赤坎海田的湛江南方水產市場活鮮交易市場正式剪綵開業,同時也標誌着南方水產交易中心全面開業。其依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契機,以優越的地理優勢,整合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對蝦資源,吸引東盟五國海產品來此展覽和貿易,定期舉行亞洲水產論壇和東盟海產博覽;建立活蝦供港中心,籌建進出口聯檢中心,設立產品檢測中心,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和多家銀行,為對蝦原料、冷凍水產品、冷凍食品及水產物資交易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打造中國南方最大的對蝦原料基地、全國最大的對蝦成品交易基地和粵西最大的凍品冷鏈冷庫基地。為湛江的水產貿易、加工、出口、旅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標準化、信息化的交易平台,該平台將全方位建立中國水產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典範,為湛江融入東盟經濟圈開創了先行先試的創新經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