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漢明指導女兒數學,亦向女兒請教年輕人的想法。 歐陽文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要踏上學術的最尖端,大家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尖子的專利,但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則以自身的勵志故事,否定了這種看法。曾經數科不合格、老師口中「無得救」的學生,今天卻是知名的生命科學學者,向大眾普及大豆科研的工作。他更以植物生長的理論去說明︰「有時有人覺得成績不好的人就是蠢,但其實只是我們看不到他的一些才華,這可能是受到環境影響的,是環境『篩選』了某些人出來。」
中大重遇老師 被嘲「你來旅行?」
林漢明是國際間破解大豆基因組的「先鋒」,雖說今天是知名的生命科學學者,但原來他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他直言︰「我中一第一次測驗就要見家長,因為當時成績太差。」直至中四,他亦在40人當中排名倒數第四,英文、地理科不合格之餘,其「本行」生物科也不合格,「以往不太掌握如何考試,我的母親也很怕見家長,連老師也把我說成『無得救』。」
不過,這樣的情況卻沒有澆滅其鬥志,林漢明解釋︰「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帆風順,很多時候遇上問題了,就要面對。我回想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掉以輕心居多。」一番努力後,他還是能後來居上,物理、化學奪A,生物、數學也有B,其後還升讀中文大學,但不知情的中學老師卻依舊輕視他,「當時我在中大,準備再出國留學。有一天遇到我的中學生物老師,他問我『你是不是來中大旅行?』」
環境或使才華未遇賞識
現時豈不風水輪流轉?林漢明笑笑沒有多說,而生物學的知識,也令他看事物時有另外的觀點,「有時有人覺得成績不好的人就是蠢,但其實只是我們看不到他的一些才華,這可能是受到環境影響的。就好像一些環境特別適合某種植物生長,另一種環境又完全不同,這是環境『篩選』了某些人出來」。他認為,就像不同的植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被人看不起的石頭,也有可能變成美玉。
轉眼當日的「無得救」學生,今日變了教化育人的大學教授。他坦言,今日的環境和往日已不一樣,學生關注的地方也截然不同,以往大學生關注的是「生存問題」,現在則是多了情緒問題,「曾經有本科生,因為朋友出了問題,連帶自己也幾乎不能畢業。」近年他也多了在社交網站發表自己的教學感悟,偶爾也有學生因為一些話題與他展開辯論,對此,林漢明表示︰「作為老師要學會包容,不應扼殺人的意見。某程度上,這也是好事,因為學生對自己有信心,所以才會暢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