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老愚公」方柏先挑扁擔與村民一道修路。 網上圖片
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紅花村,一段長約兩公里的土路蜿蜒在山坡溝坎之間。全路段幾處需開山鑿石,其間,還跨越了幾處水域,修建難度可想而知。然而,27年前,時年59歲的當地老人方柏先,肩挑背扛,開始義務修路。27年來,他一直修路、養路。見面時,鄉親們總是親切喚他「老愚公」。
方老所住的紅花村,水泥路沿半山穿行而過,紅花村離水泥道有2公里的路程,從村裡走上水泥路,需花一個多小時。道路交通成了村民發展致富的最大絆腳石。
1987年,方柏先斷斷續續開始了修路。然而當時的紅花村谷底下,能上工的勞力只有10多人。「缺錢、缺技術、缺勞力,怎麼想都覺得不靠譜。」面對艱難的工程,村民們無可奈何,但這並未影響方柏先修路的積極性。
1993年唯一聯繫外界的村道公路上,接連發生的事故,方柏先再也坐不住了,下定決心一定將路修好。沒過幾天,方柏先就拿起鋤頭、鐵鍬等工具開工了。就這樣在老人的一鋤一鏟中,一條泥濘不堪的鄉村小道變成了一條長兩公里、寬三四米的平坦道路。27年來,方柏先為了修路,用壞了8把鐵鍬、6把鋤頭、146個布兜,還有好多雙鞋。
如今,在方柏先的堅持下,以前泥濘不堪的鄉村小道「改頭換面」,變成了一條長兩公里、寬三四米的平坦道路。路通了,現在貨車開到家門口,這讓當地村民備受感動。村民雷林說,方柏先打通了村民之間的心。「這麼大年紀都還能堅持為村民做好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華西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