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人在清遠:港平民建村校 圓母報國心願


放大圖片

■石聯大同學校兩棟教學樓及嶄新的籃球架,均為周氏一家捐資建設。 李薇 攝

周氏六兄妹不懈籌資助學 「沒有祖國港無明天」

周氏六兄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平凡的工薪階層,和千千萬萬港人一樣租住公屋,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將父母留下的近70萬遺產悉數捐贈內地鄉村小學,只為繼承母願,支持祖國教育發展。風雨15載,當內地大量鄉村希望小學因政策原因被撤銷時,他們捐贈的石聯大同學校仍是廣東省唯一一所屹立於鄉村、擁有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完全小學」。每年,他們數次往返於香港與清遠,籌集港人捐款擴建學校、增添教學設備、設立獎學金,而這一切只為一個信念:「沒有祖國就沒有香港的明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 清遠報道

一輛載滿香港長者的汽車緩緩駛入清遠佛岡縣石聯村。一名長者的喃喃自語打破了一車的沉默:「上一次來還是2006年,那時候的路可不如現在那麼平坦啊。」「是啊,那一年,我記得下茪j雨,路面全是泥。顛簸啊。」「我都來3次了,校門口那棵樹又大了不少,多看幾眼,我們也來不了幾次了......」

汽車停下,映入眼簾的是三棟嶄新的紅色教學樓,一條鋪蚞騣扛熊妒蓿]道,幾個剛刷好油漆的籃球架,一排排經過修剪的綠化。眼前的色彩與外面暗沉的大山、破舊的村屋形成鮮明對比。

長者們拄茯b杖來到教室外,室內有的老師正使用電化教育平台,用PPT展示圖片,音響中傳出標準的美式英語發音。有老師正在30多台嶄新電腦前,逐個教導學生們使用電腦。

滿校現代教學設施難想像

「鄉村學校有電腦,有這麼嶄新的教學設備,以前是從來不敢想像的。」石聯大同學校的老師在一旁感慨,雖然學校只是個鄉村小學,教學樓、設備等卻是全鎮最好的。「15年前,大同學校的教學樓如危樓一樣,牆壁可以一塊塊摳下來,學生們沒有像樣的桌椅,當年的我們是從來不敢想像學校會有人捐資翻新,更別提有這些高科技教學平台。」

長者們滿意地點點頭,拿起手機,用攝像功能記錄下眼前的點點滴滴,又迫不及待來到校史室。「已經畢業64年了啊,你們等荂A我找出當年的畢業照給你們看,當年我也是靚女啊。」已經80歲的長者林月嵩對校史室的點滴爛熟於心,這不是她第一次來,但仍樂此不疲的尋找她那個年代的回憶。「我是香港大同學校第四屆學生,當年的校長呂儀和就和我們媽媽一樣,她把我們每一屆學生的畢業照、入學證明都原封不動的保存了。」

看茞換e一幕幕,周月齡站在一旁雙眼含淚,難掩內心的激動。她是周氏六兄妹中最小的妹妹,也是唯一一個繼承了父母教育事業的孩子。在她眼中,石聯大同學校不僅是香港大同學校的延續,也是父母為教育傾注了一輩子心血的結晶。但這所鄉村小學在過去15載甚至更久之前,卻經歷了太多荊棘和阻礙。

故事回到1946年-八年抗日戰爭結束後的次年。

那一年,中國大地滿目瘡痍,3,500萬的死亡人數,6,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讓無數中國人悲憤莫名。他們雖活荂A卻看不清眼前的路。

父母戰後貧區創大同學校

此時,年僅25歲,出生於香港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周捷君違背父願,毅然放棄了當長生店(棺材舖)老闆賺大錢的機會,在家人的痛罵聲中借來了港幣4,500元,連同幾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包括周捷君之後的夫人呂儀和)湊資港幣9,000元,在港島筲箕灣區西灣河街一棟舊房內創建了「大同學校」。

在他看來,辦學能救國,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學校取名「大同」,則為實踐儒家經典《禮記》當中「大同與小康」的論述,創建一個和平有愛的社會。

大同學校原址筲箕灣,後因拆遷遷至西灣河,選址該兩區只因當時兩區中有多達13條村的「山上木屋」。在周捷君看來,辦學必須踐行「有教無類」,因為辦學是為國,也是為家--這13條山村裡窮苦大眾的家。

1947年,周捷君、呂儀和結為夫婦,先後誕下周月梅、周兆東、周兆康、周兆西、周兆強、周月齡六兄妹。為四子取名「東康西強」其實亦包含茈L們對祖國「東邊安寧,西邊富強」的美好寄望。

典賣家當為貧生墊付學費

在周月齡的回憶中,父母為了辦學費盡心力。一家人以校為家:父母住在學校的廚房內,兄妹6人則擠在課室內,晚上把課桌拼起來便成為了睡床。更甚者,如果有學生因貧窮未能按時交學費,父母就典賣家中值錢物品為他們墊付。每到颳風下雨的日子,父母還會親自上山將學生及他們的父母接到校舍避險,每當此時,幾個哥哥一定是在廚房中忙荌絮滿C

「記憶中到我18歲為止,父母僅在我6歲那年為我買過兩件新衣,其餘時候我穿的都是別人家孩子的舊衣服。」周月齡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同學校在香港屹立了30年,直至1976年因香港政府推行9年免費教育,學校被迫停辦,而周捷君、呂儀和夫婦也轉到其他學校繼續任教直到退休。

30年間,大同學校的學生從開辦時僅4名,到1976年結束時已有700多名。

1988年及1999年,畢生忠於教育事業的周捷君、呂儀和夫婦相繼離世,為六兄妹留下遺產港幣60餘萬元。在當時,這筆金錢完全可以在香港購置一套住房,就算6兄妹平分,每人都可拿到足以改善貧困生活的十幾萬元--當年6人中僅1人購有住房,其餘均是拿茪@萬多港幣的薪酬養茪@大家子,並租住於不足250平方尺的公共屋村內。

然而,在傷痛中的六兄妹卻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將父母留下的所有遺產捐贈到內地山區建造安全實用的校舍。周兆康首個提議捐資建設內地山區小學紀念父母,但他卻沒想到這個提議僅數小時就得到全家族十幾人的同意,連幾歲的小孩都舉高雙手大聲喊好。

對於建校,他們只有兩個要求:學生必須是真的窮,他們要真正幫助孩子。交通要便利,他們要隨時到學校去看望孩子。

中聯辦穿針引線選中清遠

1999年10月12日,經過中聯辦的穿針引線,周氏兄妹來到了清遠佛崗石聯小學,當看到下雨時會漏雨,牆壁可以一塊塊掰下來的課室,並感受到當地村民對於發展教育的急迫心情,他們當即決定重建該校。

2000年5月,兩棟嶄新的教學樓在石聯村落成。在周氏兄妹看來,這象徵茪鬙尷滷虼|事業得以傳承,象徵荍給D的實踐,同時也是在繼承母願,支持祖國的發展和建設,表達對祖國的愛。「我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我們更是中國人,我們要盡最大能力為國家做事。」

相關新聞
紀律部隊11工會挺警執法
青聯函花慰問警方執法 (圖)
校董學會籲校方阻學生違法
保安局:警採最低武力
譚惠珠盼「佔中」可免則免
民主黨無意自行提早「佔中」 (圖)
李力持讚鄺保羅有智慧
雙倍印花稅受阻 特首:樓價升誰得益?
讚警執法專業廣獲認同
奶粉寶庫網 無貨不退款 (圖)
birth.hk寶庫購物網內藏不公平條款
網購投訴半年1,600宗升逾一成
利用對港貨信心 吸內地客訂奶粉
兩岸四地調查 港人消費信心最低
租金資助設上限 「免費」幼教非全免
校長一句話 茤苭J發奮入名校 (圖)
中一縮47班 9校瀕「被殺」 (圖)
江美怡膺「十優」 江美儀請食自助餐 (圖)
心儀「皇者鴾冗ョv 家長試叩皇仁門 (圖)
不收同區「叩門生」 屯門家長無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