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原香港大同學校第一代教師合影,上排第三為周捷君,下排最右為呂儀和。 李薇 攝
這本是一件順風順水的事情,無奈好事多磨。
2005年,國家為進一步集中教育資源,決定推行教育強化政策-即人數不足300人的農村小學將被撤銷,學生統一轉移到設備比較完善的鎮上中心小學。而這意味荂A當時人數僅180人的石聯大同學校可能被撤。
「這對我們來說是晴天霹靂!當時我們唯一的念頭就是完善和爭取。但這之後的7年,回憶裡充滿了痛苦。」為了保留學校,周氏兄妹四處奔走尋求解決辦法,對縣裡提出的建議「有求必應」。
「縣裡提議多建一棟教學樓,把鄰村學校的孩子轉移過來湊人數。我們立刻開始籌集資金,幸運的是,我們得到香港熱心人士周全浩博士慷慨捐資28萬元,2006年就建起新教學樓。」周兆康本以為學校完善了,問題就解決,沒想到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
奔波兩地解決徵地
鄰村學生過來上課必須完善兩村之間的道路設施,要新建一座橋,但政府在徵地問題上與當地農民遲遲談不攏價格。為了推動建橋進程,大哥周兆東每年多次奔波於香港和佛岡之間溝通建設,重壓之下連續大病。
2012年,在上千香港大同學校職工、校友的熱切關注下,鄰村通往石聯大同學校的橋樑和道路終於竣工,學校的其他維修工作也圓滿成功,保留學校的根基已然建立。2013年9月,縣教育局局長親自致電周氏兄妹宣告喜訊:石聯大同學校不但可以續辦,更可以擴建至中心小學的規模。
回想7年間的心酸歷程,兄妹6人聲音微顫。這7年間,每當開學、學期末、過年,他們都齊齊來到學校報到,或為親手給孩子們送上獎學金,或為帶來一批新的教學設備,或為慰問在崗位上辛苦教學的老師們。
傾注心血親自管理
「很多香港人只管捐款沒時間管理後續,以至於內地有些希望小學被變相出租,改變用途。我們不能這樣,大同學校不僅是我們兄妹的心血,更是很多香港人的心血和期望,我們必須親自管理,這也是學校在建立14年後還能有發展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