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開發區北—路跨橋美景。
2013年12月20日,國家環保部、商務部和科技部正式批准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這是新疆首個獲得創建批覆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是依據清潔生產要求,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根據園區相關標準和建設規劃,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並於2014年6月5日全面啟動創建工作,以開發區一期、北新區、二期、二期延伸區和合作區為園區核心區,頭屯河區為輻射區,計劃在2017年之前完成經濟發展、物質減量與循環、污染控制、園區管理4個方面28項指標,重點推動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完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節能減排、水污染控制和水循環利用、生態園林綠化環境保護和清潔生產示範等工程建設。
2017年通過國家三部委正式驗收後,總面積36.55平方公里的園區將完全實現循環發展的理念,領跑西部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
崛起中的生態宜居首善新城
「20年前,站在騎馬山遠眺開發區,目及之處,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山丘、耕地和低矮瓦房散落其間。當時我在想,天啊,這地方要發展起來那得等多少年啊!」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原烏魯木齊市影協主席張昆元發出這樣的感歎。如今,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的日新月異就在人們的「想不到」中發生着。
2013年8月15日啟動的「我眼中的維泰」攝影大賽日前落下帷幕,全疆各地300多位攝影愛好者齊聚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讓大家感觸最深的便是新區的日新月異。昔日滿山光禿禿的沙石溝,如今成景色宜人的生態公園;昔日無人問津的邊緣地域,如今成為人們休閒度假居住首選之地。
翻看百餘位攝影家的作品,有漫步在白鳥湖湖畔的遊人,有小綠谷嬉戲的孩子……美麗城市風景背後,是這座未來之城崛起的點點滴滴。
近年來,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不斷投入鉅資提升城區環境,真正把「綠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型城區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隨着開發區(頭屯河區)的產業規模不斷升級擴大,人口結構不斷優化提升,人居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提升。萬達、寶能等眾多國內知名城市綜合體開發商競相入駐,山地別墅、風情商業街、國際公寓、生態居住社區等高品質生活服務區,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充分滿足商務精英、養生度假、休閒娛樂等各類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2014年5月17日,新疆黨委常委、烏昌黨委書記、烏魯木齊市委書記朱海侖來到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調研。看到水景公園佔地1100畝、綠地率約為90%的小綠谷經過近三年的建設,園路鋪設、水系景觀建設、喬灌木種植等均已完成,形成「一溪串五湖」的綠化景觀,朱海侖書記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讚譽,並且強調指出「要繼續按照『寬林帶、喬灌花、高密植、看不透』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小綠谷的綠化檔次,打造綠化精品,達到豐富多彩、錯落有致、花團錦簇的效果。」
朱海侖書記同時要求,大綠谷景觀建設要依山改造,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精心設計,別具一格,形成獨具特色的綠景觀,使市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繼續加大綠化美化力度,為改善人居環境、吸引企業落戶、加快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以生態定位破解城市化發展瓶頸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區委書記魏毅指出,「作為新疆首個獲批建設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開發區,開發區(頭屯河區)的建設模式無從借鑒,但方向很明確,那就是探索如何在產業與生態環境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通過以生態定位的城市新區建設,破解城市化發展瓶頸,形成城市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循環』」。
2011年之前,經過創業期的發展,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積聚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和體制機制優勢,但發展空間已趨於飽和。為推動開發區的二次騰飛,促進與周邊行政區共同開發建設,按照自治區黨委、烏魯木齊市委的要求,2011年1月,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頭屯河區「區政合一」,在西部地區率先打破了開發區和行政區的體制障礙。但在城市化進程中,其產業化優勢明顯、城市化薄弱的現狀也顯現了出來。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着手為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工作做準備,先後引進了三一重工、上海大眾、陝汽集團等多個投資規模大、附加值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促進了主導產業的綠色增長。
2013年,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成為新疆首家千億園區。其中,高鐵片區和白鳥湖新區引進大連萬達、深圳寶能等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加上轄區汽車及裝備製造項目陸續投產,使得全區90%以上企業實現了綠色循環增長,先進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也為新區增添了更多活力。
除了內在結構調整,外在城區的綠化工作也在不斷推進中。近3年來,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投入10億元進行了大規模的荒山綠化、庭院綠化、公共綠化等綠化工程,特別是在高鐵片區和白鳥湖新區,結合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條件,利用荒坡、荒溝、荒山做足文章,採取陡坡噴播、原生植物培育等節能環保技術,先後實施了小綠谷、大綠谷、白鳥湖新區坡地公園、工業大道退後坡面綠化等綠化項目。
同時,開發區(頭屯河區)還實施了大規模的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污水綜合利用工程等環保技術,在全社會大力推廣節能、節氣、節水設備並實施了大規模的煤改氣、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等民生工程,在道路工程、城市配套、夜景亮化中發揮轄區高新企業多的優勢,廣泛採用新技術、新產品,實現了節約發展、清潔發展、綠色發展。
而2014年起開始實施的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活動的十大重點工程,核心也都在聚焦生態。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還提出了6項環保措施:強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和綠色化升級,形成新的發展優勢;靠好項目大項目,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增長的新引擎;摒棄單純追求增長的思想,做到經濟增產與污染防治並舉;打造綠色環境,影響和帶動發展;打造產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這些措施的實施既是發展理念,也作為此次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標準。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區委書記魏毅表示:「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促進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合理規劃循環經濟產業鏈,推進區域環境質量體系認證,探索生態保護、環境綠化、城市開發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模式。」
放眼國內外,在開發區的建設中對土地和生態進行粗暴、掠奪式開發,使城市付出沉痛代價的案例不少,而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以「生態」破題,圍繞生態佈局產業,探索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無疑是城市發展模式的重要創新。今日的「含綠量」必將給未來發展帶來超高的「含金量」……
提高招商門檻 環評「一票否決」
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管委會主任、區長薛繼海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聚集高端人才,有利於吸納先進的生產要素,有利於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今年前5個月,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招商投資額達到190億元,而因環評、規劃等不達標被拒絕的企業,每月至少一個。
「嚴格把控招商項目的質量,這是底線。」開發區(頭屯河區)招商服務局局長宋金剛說,項目的質量不僅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項目品質,最重要的就是是否環保。「區裡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設置了環評一票否決制,無論投資項目大小,只要不符合標準,沒有商量餘地。」
提高招商引資門檻,啟動環評一票否決制目的是為了綠水青山,為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做好新疆工作要更加重視貼近百姓,更加重視惠及當地,更加重視保護環境,更加重視改革開放,更加重視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而環評一票否決制就是對總理這句話的具體實踐。
拒絕環評不達標的企業同時,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還對致力於資源循環再生利用的企業敞開了懷抱。在駐區一家電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記者看到,一台台廢棄的電視機、電冰箱、電腦經過拆解、分類、加工處理、最後打包,形成了一袋袋可再生利用循環的原材料。據了解,該公司經過環保、規劃、國土等部門層層審批,於2012年7月落戶,總投資僅2000萬元,建設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空調5條拆解線,年處理50萬台廢電器電子產品。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世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這些在外人看來是垃圾的東西,到我們這裡,就能變成手機套或臉盆。」
按照生態立區的定位,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將建立以機械製造和汽車製造為核心包括零部件和配套產品的招商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同時,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重點引進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項目,促進以汽車拆解企業為中心的產業園區的建設。
如今,漫步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街頭,高天流雲之下,一座座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如茵綠谷、錦簇花團、潺潺流水塑造着城市令人心曠神怡的幸福美麗。隨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會議、新疆黨委八屆七次會議和烏魯木齊市委十屆十次會議帶來的更多政策利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具有時代特徵、新疆特色、國際風格,現代大氣的生態宜居首善新城必將恢宏呈現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