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伯藩在為病人診斷病情。 賓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年逾古稀的雲南賓川縣著名老中醫李伯藩從醫50多年來,累計診療病人200餘萬人次。退休8年來,他每天堅持工作10餘個小時,不收分文為病人義診,為來自世界各地患有癌症、慢性腎功能病、膽石症、泌尿系統疾病等諸多疑難雜症的病人解除病痛,重獲新生,被病人尊稱為雞足山下的「活菩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艷娟 雲南賓川報道
雲南省賓川縣境內的雞足山是享譽南亞、東南亞的佛教聖地。雞足山下賓川縣佛都路,賓川縣中醫院宿舍旁的一處近40多平方的房間是「李伯藩中醫義診工作室」。這小小的診室因其主人妙手仁心,成為四方患者擺脫病痛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朝8晚8會診 深夜電話看症
中午的義診室才剛上班,房間裡已坐滿了病人。李伯藩兩鬢斑白,身材清瘦,輕聲細語詢問病人情況,並用放大鏡細細查看病人帶來的病歷資料,細心開出處方,病人帶着處方便可到藥店買藥。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半,李伯藩都在診室度過。在這間診室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重病者、老幼病人或遠道而來的病人優先。為了多看幾個病人,多年來李伯藩把手錶指針調早了20分鐘。
為了方便各地的患者尋醫問藥,李伯藩結束一天的義診後,又開始了深夜的「電話義診」,遠在美國、新加坡、緬甸等地的病人打電話來詢問藥方,他都耐心地一一作答,醫好了無數異國他鄉的重症患者。
義診傳三代 祖父臨終仍不休
1940年,李伯藩出生在賓川一個中醫世家。祖父、祖母和父親都是醫生,家族從醫100餘年。從小看到病人進門看病時一臉的苦慘,出門時面帶喜色,讓李伯藩早早就下定決心要和父親學習中醫,治病救人。
「家裡三代從醫,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來看病,隨到隨瞧,有時候吃着飯把碗放着就給病人看病。全家團圓喜慶的春節,也常有病人前來就醫。病人來看病有錢就付點藥錢,沒錢就不用付。為了讓更多貧窮的人得到救治,祖父把每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定為義診時間,前來看病的人分文不收。義診的習慣在我們家已延續三代。我父親晚年已不能起床,躺在床上給人看病。離世當天他都還在給病人看病,事後我們查閱藥方,他藥方寫得絲絲入扣,非常準確。父親一生醫者仁心,受人愛戴。他離世後,有上萬名民眾自發前來相送。祖輩、父輩的行醫作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影響,行醫是要這樣行!」
因此在旁人看來8年義診救人,分文不取的驚異之舉,在李老看來,無非是在延續家風習慣而已。
8年不收分文 「損失」逾千萬
雖年逾七十,李伯藩仍記得父親生前的諄諄教誨:「當醫生要以治病救人為重,對病人要好,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為他考慮,不能為了錢。」有人曾算過這樣一筆賬,退休8年,李伯藩如果收每位患者5元的掛號費和診斷費,能有200多萬的收入。如果開一間能抓藥的診所,收入更能達到1,000多萬元。李伯藩義診8年不收分文,共救治病患40多萬人次。「我的工資足夠生活,孩子們生活小康就行。患者得到康復,過上好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
在李伯藩家中和診室裡看不到任何的錦旗和獎狀,他將所有的榮譽證書封存,常常教導同為中醫的兒子:「要心無雜念,淡泊名利,扎扎實實學習家傳的中醫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