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段家福夫妻倆坐在暖陽下,用花燈和眼神交流,其溫馨的場面令人唏噓。
人說歲月是把刀。26年照護全身癱瘓妻子的段家福,從壯實的農家青年熬成了憔悴的小老頭,瘦削的臉龐刻滿滄桑與艱辛。多年來伴隨着他走過艱辛日子的只有花燈小調:一個人時,他唱燈解乏排憂、抒發心中鬱結;而與妻子在一起時,他則以唱燈告訴妻子家裡的農事、兩個兒子在外打工的情況。他以花燈小調訴情,還唱出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嚮往。■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昆明報道
段家福是雲南昆明晉寧縣夕陽鄉張安村的一名彝族漢子,當記者沿曲曲彎彎的山路驅車3小時來到段家福大山深處的家時,已近午飯時分,恰遇段家福將妻子普蓮珍背到廚房,放於破舊的沙發上,用一草墩抵住後背、調整姿式坐穩,給妻子餵起先前已蒸熟的雞蛋羹。
隨着小心而溫柔的動作,段家福口中唱起了花燈;而已全身癱瘓的妻子,也不時用眼神與丈夫交流,其情其景,令人感動之餘又心生酸楚。
獨擔重負 田間家裡兩頭忙
這是張安村村民26年來每天都能看到的一幕。而大家看不到的,是段家福天濛濛亮就要忙碌起來:餵完家畜家禽,為妻子全身按摩一遍,再一路小跑到田地勞作。時近中午,段家福又要一路小跑回家......忙到夜晚,疲憊不堪的段家福還要搓洗妻子換下的、沾染了糞便和穢物的衣褲、床單。農忙時,段家福索性將妻子背到田間地頭,安頓在隨身帶來的椅子上照看。從家中到田間、又從田間到家裡,天天兩點一線,半生的時光耗在了一天天的忙累中。
「最難的是妻子『例假』(月經)時的照料!」段家福對記者說,重病中的妻子無規律的例假,常常讓他手足無措,有時剛為妻子擦洗乾淨、料理妥當,還未及清洗換下的衣褲和床單,又得重來一遍,「那是最難為情、最難堪,而又羞於對人提起的難事!」
苦了孩子 醃菜冷飯算一餐
這本是一個幸福的小家庭。25歲那年,段家福迎娶24歲的普蓮珍,先後生下兩個活潑的兒子,男耕女織的農家生活,倒也其樂融融。
變故發生在1988年,普蓮珍突然病倒,之後病情惡化致全身癱瘓。彼時,大兒子還不諳世事,小兒子尚不足周歲。妻子的床前一刻也不能離人,上小學的大兒子不能誤時,提前斷奶的小兒子更需沖白糖水、調米羹餵養,而田地裡的農活更不能誤了節令,為貼補家用而養的家畜家禽也不能受餓,長年奔波忙得團團轉的段家福,根本無遐精心照看兩個兒子。兒子放學回家,看不到父親的身影是常事,而常常不能按時做飯,也讓兩個兒子從小就學會了照顧自己:舀一碗上頓剩下的冷飯,就點醃菜就算吃了一餐。
令段家福難忘的,是多年前少有的一次宰鴨過節:那年中秋,在田間割稻至天黑才回到家的段家福,面對空空如也的廚房,宰了一隻自養鴨子燉熟,算是過了一個節。看着兩個年幼的兒子狼吞虎嚥地吃得很香,段家福忍不住流下了心酸的眼淚。
妻欲自盡 耐心鼓勵活下去
雖然全身癱瘓,但意識仍然清醒的妻子不忍拖累這個家,多次含混不清地向段家福討要農藥自盡。「你嫁我時,身體是好好的,你要好好活下去。」能夠領會妻子含混話語的段家福,每次都強忍淚水,想盡辦法說服妻子,「孩子有媽,家才完整!」
日子雖然艱辛,卻有「花燈」相伴。花燈是雲南民間廣為流傳的歌舞小戲,其歌詞可即興自編,信手拈來。段家福年輕時就是唱燈高手,30多年前因唱花燈認識了普蓮珍,又唱着花燈將普蓮珍迎娶回家。
夫妻對唱 以歌溝通與交流
直至今日,他在田間地頭幹活累了,隨口唱上一曲;心情煩躁時,用花燈排解心中的鬱結;給妻子餵飯時,也唱着花燈;農閒時,還會把妻子安頓在屋前曬太陽,邊拉二胡邊為妻子唱上一曲,而妻子也不時會「依依呀呀」回應兩句,夫妻倆用歌聲溝通與交流,溫馨的場面常常讓路過的村民感慨不已。「現在,她是我唯一的觀眾。」說起這話,段家福眼中難閃過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失落。
「彝山開出一朵山茶花,我倆恩恩愛愛做一家。小妹不嫌小哥窮,永遠同唱幸福歌!」記者離開時,段家福的歌聲遠遠飄了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