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6月22日,「絲綢之路」和「大運河」雙雙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它們歷史功績的極大肯定,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對它們的關注,令它們在千年之後再次贏得萬眾矚目。然而,對於世界遺產來說,申遺成功只是它們得到尊重的開始,怎樣才能令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得到最好的保護,則是人們一直熱議,也是社會各界不斷在思考的問題。近日,記者在中國唯一承擔「雙申遺」任務的城市--洛陽,實地走訪了大運河沿線重要的糧倉遺址,絲綢之路申遺點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等地,探究這些遺址在申遺之後如何保護的同時,也希望給遺產保護界帶來一些冷思考。
■記者 裴成龍、金月展 河南報道
「如果不申遺,恐怕位於洛陽市新安縣的絲綢之路西行第一關漢函谷關依舊淹沒在村民的生活中。」看到一張漢函谷關未申遺前的照片,記者不禁感慨。在申遺之前,漢函谷關就像是某戶村民的村居,在村民日常生活的包圍下黯然失色。而村民們對漢函谷關的歷史價值也「不聞不問」,在他們心中,這個破舊的漢函谷關最大的作用是,夏季灼熱難耐時可以到「關下」涼快一陣。
如今,申遺成功,漢函谷關迅速走紅,「雄關」再現。而到此時村民們才驚奇的發現:原來用來乘涼的「關下」竟是「一塊寶」。
植樹遷村整治 完善道路
1988年出生的侯瀟,是土生土長的新安縣人,但對絲綢之路第一關,也只是從漢函谷關作為遺址點申遺之後才有所了解。「小時候只知道函谷關是戰爭的重要關隘,直到畢業後來這裡工作,才算真正的接觸。」
漫長的8年申遺路,侯瀟每天都要來這裡一趟,從村民拆遷到環境治理,她見證了漢函谷關申遺前後的全部過程。在她看來,漢函谷關可謂是從村莊中解救出來的雄關。
「保護文化遺產,過去是想保護一個具體的東西,但是現在要涉及到環境,不能孤立地進行保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曾說過。由於歷史久遠和曾經的不被重視等因素,很多遺產在申遺前都經歷了一段「被遺忘的歲月」,並受到現代工業建築、稠密的居民住宅區、風雨侵蝕後出現的「殘垣斷壁」等影響。
新安縣文物管理局局長呂克勇向記者介紹,漢函谷關確定為申遺項目後就開始了環境整治工作,對其周圍的村莊實施拆遷異地安置,對遺址內樹木進行移植、垃圾清運、通信線路遷移及河道清淤等。
「誰都不知道這個『關』究竟有多大價值,不過申遺後我們村的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安縣北關村一村民指着腳下的路告訴記者。這條路是村子的主幹道,以前是泥土路,一到雨雪天就不能走,現在已經修成水泥路了,方便很多。
拆煙囪電線杆 免不協調
不止是漢函谷關,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都城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的情況也是如此。「一夜之間,漢魏故城遺址上所有不協調的建築幾乎全部拆完了,包括近鄰遺址的邙山上的幾根大煙囪、電線杆,都在規劃拆遷範圍內。」洛陽市文物局申遺辦主任王閣表示,由於漢魏故城已經埋在地底千年,上面有不少現代建築,還有農民的田地、農民辦的養殖場等,這些都對故城有損壞的不協調設施,也都被拆遷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