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靖國神社游就館開門首器-日本與美國在沖繩交戰的「火炮」。 記者凱雷 攝
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之年,中日關係處於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峻的時刻;逾十年研究報道中日關係的筆者探訪靖國神社,更深切地感知到當下中日關係的癥結所在。
北京APEC會議近在眼前,明年又將迎來乙未羊年,中日首腦能否有實質性會晤?兩岸紀念乙未戰爭能否攜手共保海洋「祖」權並督促日本回歸和平正道,筆者近來與中日關係相關的人士交流這些熱點問題時?更以在日本七天親身經歷痛切感知據實相告:將「侵略」包裝成「自衛」的靖國史觀在安倍晉三任上持續發酵。不談甲午,遑論乙未,兩岸明年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當有更深刻的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認知;不清算靖國史觀,難有東亞和平前景,中日關係轉圜責在日方,取決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能否在釣魚島與靖國神社問題上深刻反思並坐言起行。
從伊勢神宮到靖國神社,從繁華東京市井到創新不斷的豐田汽車館,筆者親身體驗日本社會的複雜心曲:被戰二代裹挾的年輕人、扭曲歷史的靖國史觀、突破和平憲法的危棋,天皇啞忍的內幕,日本政壇與社會在新一輪甲午乙未之年又步入歷史抉擇的十字路口......
120年前,甲午馬年之後,又遭遇日本侵佔台灣的乙未戰爭;120年之後,如果國際社會與中韓等受害國家仍然忍讓,在當下大國縱橫捭闔的空隙中,下一站的日本,拒絕參拜靖國神社的天皇被日本好戰元素裹挾、無戰爭教訓記憶的年輕一代善良的日本人被宗教氣氛加速動員,這並不是沒有可能,更非危言聳聽。中國政府與民眾當警惕更當作好準備,且看日本右翼政府與靖國神社在甲午乙未之兩個歷史標誌年代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凱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