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潘美娣在古籍修復過程中,一絲不苟。賴大邃 攝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中心附設的山東傳習所日前在泉城濟南揭牌。69歲的潘美娣在山東省圖書館現場收徒,接受新收弟子的敬茶獻花。這一天,潘美娣身穿紅色毛衣,笑得格外燦爛。她告訴本報記者,從業51年,很高興看到古籍修復工作日益受到各方重視。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殷江宏,實習記者 趙銳 山東報道
自十八歲至今,她已記不清曾經忙碌過多少日日夜夜,亦數不清曾經搶救過多少瀕危失傳的古籍。儘管歲月染白了她的頭髮,但在古書的陪伴下,賦予了她更多的氣定神閒與從容優雅。她說:「從事這行一定要有責任心,古籍修復是不可逆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要經過我們的手,延續它的生命。」
片言隻字都是寶
1963年潘美娣被分配到上海圖書館,師從曹有福先生學習古籍修復。由於南北氣候差異,古書受損情況不同,修復方式亦有區別,故古籍修復素有南北派之分。「曹先生是有名的南派高手。當時老先生已經73歲,一個人住在上海,帶徒弟也是用很傳統的方式。」能夠近距離跟隨曹先生學習,潘美娣覺得非常幸運。次年,她被派到北京圖書館,又在北派高手張士達門下學習兩年。融合兩派所長,潘美娣的技術更為完善。
潘美娣說,老先生們視書如命的態度和對古籍修復的嚴謹作風經常讓她感動。有一次,她在重修一本宋刻本時,發現書口上竟有前人未曾發現的刻工名字。她把這個小發現告訴當時的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顧先生竟然十分激動,以至聲音有些顫抖:「這個發現十分重要,是確定此書版本歸屬的又一有力證據。」此時的潘美娣第一次切實感受到了「古籍修復無小事,片言隻字都是寶」的道理。這句話,也成為她長久遵循的信條。後來,顧廷龍對管書庫的同事明確表示:「以後館裡面的等級藏品,都交給小潘修。」彼時,潘美娣才二十多歲。
古籍修復獲國家重視
修復古書的同時,潘美娣也像她的老師一樣培育古籍修復人才。如今的她,已是桃李滿天下。談及山東圖書館新收的這幾名弟子,潘美娣面帶微笑說:「他們每一位都是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對古文獻和歷史知識有一定掌握,如果好好加以調教,將來成就肯定能超過我。」
據悉,2014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展了傳習中心附設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試點工作。根據古籍保護工作實際情況,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選取天津、山東、遼寧、甘肅、雲南五地作為首批試點,建立傳習所。
潘美娣表示,當今古籍修復人才培養和工作條件已比過去好了很多。之前主要是通過師徒的形式,手把手相傳,再自己體會領悟。當時全國所有的古籍修復人才不足百人,高端人才則更為稀缺。自2007年以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始以潘美娣等人作為導師,對相關人才進行培訓。目前為止,全國已有六七百位高素質人才得到系統專業的古籍修復技藝教育。
隨着科技的進步,古籍修復設備亦得到改善。以「壓書」為例,之前只能用一些石頭壓着,工序繁瑣且效果差,而現在配備了專業壓書機,「壓書」工作就變得省事許多。但現代化的設備只能作為輔助,古籍修復仍以傳統手法為主。一把刀、一支筆、一瓶漿糊,幾乎構成了潘美娣的整個古籍修復世界。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你的手裡弄得面目全非,一旦壞了,就沒有了。」潘美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