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69年 人類首次踏足月球
探索浩瀚星空,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心願。美國新型太空船「獵戶座」上月成功試飛、歐洲「羅塞塔」探測器登陸彗星,都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但亦加劇了科學界對今後太空探索發展方向的爭論,有意見堅持人類應登陸外星,亦有人認為載人上太空既欠效率且成本昂貴,用機械才是主流趨勢。本報記者訪問香港知名學者,探討這場「人與機械」之爭、太空探索的種種難題和前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
太空探索進程最近經歷悲喜兩重天,兩個月前,太空旅遊企業「維珍銀河」載客太空船試飛發生故障,在高空爆炸解體,正副機師一死一重傷。到了上月,才傳來「獵戶座」和「羅塞塔」任務成功的佳音。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郭新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雖然外界質疑商業太空旅遊是否可行,但總會有人希望親身體驗,正如攀山者希望有嚮導帶他們征服珠穆朗瑪峰,又如有旅客想乘坐郵輪飽覽南極風光。他看好在不久將來,商業遨遊太空的服務可成真。
載人探索成本高 干擾儀器運作
與人類闖進太空的危險相比,用機械探索太空顯得穩妥。郭新指出,科學界一直傾向使用無人太空船,因為大部分太空人所做的事情,機械也能勝任,何況若有人在場,反而會干擾了太空儀器的正常運作。從經費方面而言,載人上太空牽涉安全和補給因素,成本高昂得多,倒不如把資金投入不載人的太空任務,可更有效率和成果。
那麽人類應否重返月球、再進一步登陸火星?郭新認為,在月球建立太空人據點並非不可能,但問題是為何要這樣做、為了達到什麽,而這些目標是否機械無法代替人類完成。他又指,現在探測器已登陸火星、土星的衛星「泰坦」、隕石及彗星,甚至衝出太陽系,反觀人類想登陸這些星體,仍有漫漫長路。
跨國合作成主調 「互助非競爭」
美國、歐洲、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近年加緊發射太空探測器、建造太空船或太空站,輿論掀起「太空競賽」的話題。然而郭新不認同,他表示在過去30年間,國際合作始終是太空活動的主調,美歐日有很多太空計劃合作的案例。
他認為在航天界工作的一大樂趣,就是大家都有一種為全人類工作的意識,而非僅為了個別國家的利益。郭新曾任加拿大次毫米波人造衛星Odin的最高研究員,這是瑞典、法國、加拿大和芬蘭之間的合作項目,郭新以自身經驗指出,絕大部分重要太空任務都是跨國性質,「我們互助,而非互相競爭」。
歸根結底,探索太空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郭新指出,目前太空任務可分為「探索」和「實用」兩大類,前者是認識人類未知的新事物,後者包括通訊、遙測(人造衛星對地面觀測)和導航等等。至於發掘太空資源和人類移民外星,則不太可行。
中大教授:親探太空夢激發下一代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接受本報訪問時也表示,人類探索火星成本太高、不夠經濟,這些資金可投入發展太空望遠鏡等較實際的用途。若大國肯削減軍費,把節省用來的資金用於的太空任務,還說得過去,但如果以削減醫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經費作為代價,則決不可行。朱明中認為,目前太空探索的主要目的,仍是研究物質和物理定律,而這些成果可廣泛用於民間領域。不過他坦言,親自探索太空,始終是很多人的夢想,載人太空任務也有助激發下一代人的科學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