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文學評論 來自暗角的吶喊


放大圖片

■「香港文學的暗角」座談會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小西、鄭政恆、馮偉才、吳美筠、曾卓然、馬世豪、曲飛。

身處「文創年代」,即文化、藝術與創意產業緊密結合的當下。由於文化藝術可轉型為產業,所以受到了來自外界「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藝術評論生態亦沸騰起來。繪畫方面,圈內圈外均有相當多關於作品價格是否能與價值掛u的爭論;電影方面,人人都是影評人,甚至從玩票漸漸趨向專業;戲評、音評、舞評亦層出不窮,在網絡等平台愈來愈活躍。而文學評論卻鮮有發聲,始終默默觀望。為了突圍,香港「文人們」終於成功組團,決定發出來自暗角的吶喊。■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在今天,我們的文化可以被產業化,產業亦可以被文化化。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文化」不再是小圈子範圍內的「孤芳自賞」,而能創造價值、帶來收入。傳統的藝術形態,例如表演藝術及視覺藝術市場化後可變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與此同時,商品、地產、服務融入文化元素後開拓了全新的廣闊市場。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鄭威鵬(小西)指出,「文創」風潮之所以能在近年內襲捲世界,就是因為每座城市都不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趨於「大同」,迫切地想要依靠文化力量建立自己的城市品牌。

內斂的香港文學

而香港的文創年代則與「西九時代」重疊交織。小西說:「香港進入『西九時代』後,整個城市都呈現出文化創意的轉向。上世紀九十年代尾,香港政府開始挖掘本土文化,投放大量資源,出台支持政策。此後,我們發現畫廊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商場開始做藝術展,甚至有『K11』這樣的藝術商場出現。文化藝術活動增多,以劇場為例,每周都有五、六場戲在香港同時上演;西九也組織如『自由野』等可以使民眾有『普天同慶』的免費公眾活動。近期,文化藝術活動的曝光率增加不少,部分藝術家漸漸登上部分雜誌封面。連社工都開始嘗試用文化手段營造社區氛圍,進行社區動員。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即便走在『文創』的康莊大道上,香港文學相對於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來說仍一點都不顯眼。而文學評論就更加內斂。」

資深藝術評論員鄭政恆亦認同小西的觀點,他補充說:「與文學評論相比,劇評、舞評、藝評則要熱鬧得多。拿電影來說,既有正式的討論,也有各類評獎活動,全城積極參與,在報章、雜誌、網絡,都有電影話題的全方位討論。香港電影和劇場都可以做出年鑒,記錄全年作品以及入座率,也有作品的相關介紹。然而,香港文學、文學評論則很模糊,連出版數量都沒有清晰統計。」如果將香港文學形容為香港文化藝術邊緣中的暗角,那麼文學評論恐怕會淪為暗角中幾乎不受光的「避光區」。

買書送書評的現狀

由於深知文學書籍和吞拿魚罐頭一樣,都有自己的賞味期限,從面世到被淡忘,只在彈指間。所以,鄭政恆這三年來一直堅持收集、選出年度精彩書評,編輯成《讀書有時》,希望後來者能夠按圖索驥,幫助文學書籍逃脫出版界的宿命。三年間令鄭政恆感觸最深的是:原來在互聯網與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網絡世界竟不是書評的集結地。鄭政恆分享道:「我統計了一下書評的來源。出現書評最多的地方其實不是網絡,而是書籍本身。大部分書籍唯一的書評是該書的序。」從寫作目的出發,「序言」形式的書評實質上屬於文人間的互相鼓勵,卻難有「一針見血」的批判或建議。

香港公開大學中文系助理講師曾卓然將文學評論按受眾分為三類:為普通讀者寫的書評,為作者寫的書評及寫給文學評論者自身的書評。給讀者看的評論應指引讀者如何賞析好的文學作品;為作者而寫的書評則通常是建設性的批評;給評論者看的書評往往是「大家」、老作家的經驗之談,嚴謹卻不失個性和才情。回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曾卓然充滿嚮往:「那是香港文學蓬勃發展的美好時代,當時有非常多青年文學愛好者在寫作中不斷地成長,文學生態環境像是營養豐富的泥土、氧氣充足的池塘養育茪ㄕP的作者和文學評論人。現下的文學評論好像整個泥土、池水突然被置換了。今時今日,寫給作者的書評多是為其打氣;給讀者看的書評商業宣傳氣息過濃;而給評論者自己看的文章板滯,只呈現觀點缺少個性。」

文學評論的有機培育

為了改變現狀,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兼文學組主席吳美筠邀請著名文學家小思、古兆申、陳國球、鍾玲和譚國根擔任顧問;凝聚關心香港文學的有心人,如曾卓然、盧偉力、馬世豪、馮偉才、曲飛、小西、廖志強,建立起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希望能夠促進及推廣香港的文學評論生態及發展,培育香港文學的評論人才。日前,新鮮出爐的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於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文化活動廳舉辦了第一個座談會--「香港文學的暗角」,吳美筠帶領小西、馬世豪、馮偉才、曾卓然、鄭政恆、曲飛集體擊出了香港文學評論的有力一拳。

隨荂u香港文學的暗角」座談會的成功舉辦,吳美筠與一眾作家、編輯、評論人在文化產業的天下播種了香港文學評論第一株纖弱的幼苗。這班「插秧人」卻希望可以不借助外力,採用有機泥土細心呵護香港文學評論獨立成長,下定決心即便前路再難也不寄生於其它產業。吳美筠強調:「儘管文學是票房毒藥,沒什麼市場,有時我出小說都要包裝成故事,詩人出詩集也打趣說只是分行多一點,但我們依然需要警惕『產業化化肥』。它帶來『霎眼嬌』,卻可能會傷害土地,培育不出整片鬱鬱蔥蔥的森林。」

近在咫尺的資源

在座談會上,港大保良社區書院講師馬世豪提醒我們,其實有不少被忽略的珍貴資源正有待開發。

1.深入研究「大家」所寫書評有助於文學評論寫作,香港中文大學所開發的香港文學資料庫中收錄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大量文學期刊及雜誌,且免費對公眾開放,其中所刊登的優秀文學評論可令書評「菜鳥」不再束手無策。

2.閱讀文學類書籍以外的參考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香港的歷史、文化、社會,擴充我們對這座城市的認識。馬世豪向有志於寫書評的文學愛好者閱讀推薦《香港文學探賞》一書,他說:「對於大學二年班學寫書評時的我來說,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參考書。它從學術角度探討了香港的文學,十多篇論文總結了不同的理論。該書於1991年出版,但我在2005年乃至今天讀依然不覺過時。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寫文學評論不應局限於用隨筆方式記錄感受,而應是科學化,踏實的,有論點論據的。」

3.通過網站、facebook、手機應用程序,我們可以建立以文學興趣為基礎的社群,共享手頭資料。

相關新聞
香港文學評論 來自暗角的吶喊 (2015-01-21) (圖)
好去處:「滄海咩咩笑」歡喜迎羊年 (2015-01-21) (圖)
兩岸四地年輕作家創作比賽 評審讚25份入圍作品高水準 (2015-01-21) (圖)
韓再芬:找出淘汰韓再芬的人 (2015-01-17) (圖)
Bravo計劃接受申請 (2015-01-17)
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 (2015-01-17) (圖)
大量引入正版日漫 騰訊搶佔動漫市場 (2015-01-17)
走東走西:投奔怒海 (2015-01-17) (圖)
張振福 泥塑中的黃土情 (2015-01-14) (圖)
國際授權展開幕 故宮博物院首次參展尋找代理商 (2015-01-14) (圖)
「丹心譜-周恩來總理偉大一生」迎新春畫展北京舉行 (2015-01-14) (圖)
「視野」,又一次打開 (2015-01-10) (圖)
走東走西: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2015-01-10) (圖)
WYNG大師攝影獎公佈入圍名單 (2015-01-10) (圖)
香港文學座談會 (2015-01-10)
李永銓,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 (2015-01-07) (圖)
「我們的文字」大展國圖開展 展示中華文字魅力 (2015-01-07) (圖)
油畫《布里亞特的女人們》獲全國金獎 (2015-01-07) (圖)
「官商藝」聯手拓展藝文空間 低租金培育本地藝術人才 (2015-01-03) (圖)
中國首列「茶文化」主題列車昆明首發 (2015-01-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