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深圳坪山新區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坪山 以「四新」加快建設深圳東部美麗新城


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珍 深圳報道)在近日舉行的深圳市坪山新區2015年工作會議上,坪山新區黨工委書記楊緒松表示,回顧過去一年,坪山新區始終堅持「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堅持「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據統計,全年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5億元,同比增長(下同)10%,增速居全市第二。坪山深化改革獲得中央認可,去年6月下旬《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廣東攻堅正當時》為題對廣東深化改革進行報道,開篇即充分肯定坪山經驗。展望2015年,楊緒松稱,坪山要全面適應政治新生態、發展新常態、改革新春天、法治新征程,加快建設深圳美麗東部新城。坪山新區管委會主任吳德林表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今年新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重點抓好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等七方面工作。

改革促發展,增長速度居全市第二

2014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坪山新區上下堅持以改革論英雄、以質量論高下,凝心聚力,快馬加鞭推進落實各項工作,東部新城建設邁上新台階。堅持以改革論英雄,交出深化改革坪山答卷。打出「123」改革制度化組合拳,34項改革深度突破,成效凸顯,廣獲讚譽。2014年6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廣東攻堅正當時》為題對廣東深化改革進行報道,開篇即充分肯定坪山經驗,指出:「深圳市坪山新區落地了5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均已取得初步成效」。基層治理體系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雙雙躋身深圳改革「英雄榜」百分項目,被市里遴選為改革典型項目。2014年10月8日,新華社以《深圳市坪山新區「核心引領、四社聯動」推進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為題進行報道,基層治理改革的坪山經驗產生積極影響。2014年7月,坪山新區「智慧城市」被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評為「2014年度中國智慧城市十大解決方案」之一。回顧2014,坪山新區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改革大潮,形成了上下聯動,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探索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鮮活坪山樣板。

楊緒松強調,坪山新區堅持以質量論高下,東部新城加快建設。面對「質量時代」席捲而來的浪潮,坪山新區牢牢把握「深圳質量」核心內涵,把質量引領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部領域和各個環節。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區域經濟總體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5億元,增長10%,增速全市第二;固定資產投資214.19億元,增長10.6%,近4年固定資產投資複合增長20.9%,增速全市第一;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產值219億元,增長13.6%,對GDP貢獻達54%;創新驅動步伐加快,坪山中心區、碧嶺高新園區等43.86平方公里成功納入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以「四新」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精神

楊緒松稱,2015年,新區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堅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適應政治新生態、發展新常態、改革新春天、法治新征程,加快推進深圳美麗東部新城建設,努力在整體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上勇當先鋒。在適應政治新生態方面,坪山要勇當全面從嚴治黨的先鋒,新區各級領導要堅定信仰、正風肅紀、為官有為,並大力完善制度建設。在適應發展新常態方面,坪山要勇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鋒,把握經濟新常態,突出創新驅動把握社會治理新常態,突出包容發展;把握文化建設新常態,突出文化自為;把握生態文明新常態,突出綠色低碳。在適應改革新春天方面,坪山要勇當改革攻堅的先鋒。堅持制度創新,圍繞國家、省、市重大戰略規劃和改革計劃的內容,對接尋找「坪山實踐」的切入點,重點推出在全國全省有份量、可推廣的改革項目。重點推動30項改革項目,以鐵犁破土的氣勢,切實當好改革攻堅的先鋒即推出8項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改革項目;推出12項覑眼解決新區實際問題的改革項目;推出10項群眾反映期待的「微改革」項目。在適應法治新征程方面,坪山要勇當一流法治城區建設的先鋒,提升法治思維能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推動社會依法治理,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堅持質量引領增長

吳德林在近日舉行的坪山新區2015年工作會議上表示,坪山堅持質量引領發展,去年經濟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社會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80%大關,新區作為全市新的區域增長極日益凸顯。

新區經濟質量進一步提升。在增長速度上體現「穩」的同時,在發展的質量上「進」的特徵尤為明顯。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高於地區生產總值4個百分點,稅收分成收入佔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93.3%。每平方公里GDP產出增長5.17%。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4.25%和1.33%。專利申請總量同比增長26.97%,高於全市近25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較2009年增長近5倍,達到83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346.84億元,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60%。比亞迪全球最大用戶側鐵電池儲能電站和全球最大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先後落成,德塔電動汽車公司組建了全球第一條防爆汽車生產線,率先推出全球首款純電動防爆車。沃爾核材、超頻三科技榮獲深圳市科技進步獎(技術開發類)一等獎。產業結構梯次分明。梯隊型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優勢傳統產業、未來產業「四路縱隊」齊頭並進。生物、新能源、文化創意、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繼續發展,尤其是生物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速分別達到41.6%和89.3%。目前,國家省市各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從零起步,目前已達25家;專利申請總量2599件,增長26.9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4.88個百分點。全年淘汰清理和轉型落後產能企業405家,其中淘汰重污染企業27家、無證無照經營主體171家,清理低端企業和來料加工轉型企業207家。以金融、保稅物流、中小企業總部經濟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正加速發展。預計2014年金融業增速達15.6%;保稅物流全年進出口總額達78.74億美元,同比增長87.87%,佔進出口總額45.7%。生命健康、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正在加快佈局。在全國率先發佈了首個區級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

七方面促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

吳德林表示,2015年是坪山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新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左右;按照這一目標,重點抓好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等七方面工作。

堅持不懈推動轉型升級,全力打造新興產業名城。服務於深圳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轉型深圳出口加工區,推動坪山產業「四路縱隊」齊頭並進,將先進製造業打造成為坪山的支柱產業,覑力發展好現代服務業,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早日把坪山打造成為「產業名城」。推動優勢傳統製造業高端化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推動未來產業集聚化佈局、推動現代服務業體系化完善、堅持質量招商、打造優質產業載體。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提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化「創業-成長-壯大」企業內生發展機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釋放創新政策優勢,加快搶佔標準創新高地。

覑力優化城市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品質新城。加快完善城市規劃、強化城市空間資源整合、打造外聯內通交通體系、加快城市重點區域建設、加快城市重大項目建設和提升城市品質。

堅持包容發展,覑力打造和諧幸福家園。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全面營造優質教育環境,加快提升醫療衛生水平。

覑力協同推進,加快釋放改革和法治雙紅利。推動改革新突破,打造「坪山經驗」,開創法治建設新局面,形成「坪山信仰」。

強化作風建設,打造高效服務型政府。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以高效的「小政府」為群眾提供最滿意的「大服務」,全力打造高效服務型政府的「坪山標杆」。包括覑力強作風、覑力提效能、覑力優服務。

加強前瞻謀劃,全力做好「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要始終立足於服務國家戰略和全市部署,把握新常態的特點,覑力找準新區未來的發展戰略定位,用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高質量做好「十三五」規劃編制,謀劃好新區未來五年發展藍圖。包括要統籌推進、要聚焦長遠、加強銜接,要系統推進區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等各層級、各類別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

優存量促增量,經濟運行穩中求進

在發展動力和潛力方面,目前,坪山新區聚集的各類企業從2010年3千餘家迅速增長至1.5萬餘家。各類投產工業企業近30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1家,境內外上市公司及關聯公司51家,外商投資企業92家。

新區成立以來,共出讓產業用地213.6萬平方米,供應規模保持全市第一。共引進產業用地項目68個,其中取得用地項目共43個,總投資約250億元,預計總產值約1785億元。目前,8個產業項目已經投產。在城市更新上,2013年至今已有17個項目列入計劃,涉及拆除用地面積達242.8萬平方米,拆除舊建築面積達325.5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約558.9億元。

相關新聞
坪山 以「四新」加快建設深圳東部美麗新城 (2015-02-05) (圖)
坪山創新 百姓點讚 (2015-01-2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深圳坪山新區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