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涂若奔)內地今年1月的物價指數(CPI)僅為0.8%,連「1字頭」也沒能保住,不少分析驚呼「通縮時代」已來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甚至未雨綢繆,率先提出了「反通縮」的預警。他近日撰文指出,如何防範經濟下行與物價下行齊頭並進、相互影響,如何做好價格調控並做好應對全面通貨緊縮的政策儲備,是2015年宏觀調控新的挑戰和重要任務。
工業PPI轉正遙遙無期
王軍在文中指出,綜合宏觀、微觀以及向上、向下影響價格運行的因素來看,2015年物價漲幅收窄、下跌的壓力將大於2014年。預計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將繼續小幅走低,落在1.5%-2.5%這一較低區間內,工業品價格指數PPI轉正更是遙遙無期,其漲幅將落在負1.5%至負2.5%這一區間內,「全面通貨緊縮的風險不斷加大」。
對於造成通縮的原因,王軍將之歸納為四大因素。首先是總需求不足制約物價上漲,由於物價一般是總需求的滯後指標,因此,總需求的緩中趨降、降中趨穩將加大通貨緊縮壓力。再從貨幣條件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歷史高位,M2增速預計在12%-13%之間,與前幾年相比屬偏低增長,故儘管當前貨幣存量較大,但2015年顯然不具備物價大幅反彈所需的貨幣條件。
大宗商品大跌輸入通縮
其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將輸入全球通縮風險。王軍預料,受需求萎縮和供應增加的雙重打擊,2015年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預計仍將維持頹勢,由此會直接影響到包括成品油、鐵礦石、金屬在內的上游原材料價格,進而影響PPI採掘、化工類工業價格以及CPI交通類的燃料價格、居住類的水電燃氣價格的調整。這些經濟運行成本的下降會降低CPI上升壓力,特別是油價快速下跌可能進一步加劇內地經濟通縮的風險。
此外,中央「八項規定」從嚴實施將導致公款消費繼續下降,商業用房、高檔汽車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理性回歸,短期明顯降低了市場需求,壓制物價上漲。最後,在上游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的年份,勞動力成本對CPI的影響明顯減弱,「服務項目的上漲幅度大幅低於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基於此,我們認為2015年勞動力成本上升對CPI影響有限」。
廖群接受本報訪問時也認為,內地確實出現了通縮的風險,以經濟增長為7%計,合理的CPI指數應在2%-3%之間,若長期維持於不足1%的水平,雖然對老百姓有益,但卻會刺激「現金為王」的觀念,導致消費者不想消費,投資者不想投資。不過他相信,內地尚不至於真正陷入通縮,估計今後幾個月的CPI將會恢復至1%-1.5%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