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記者 海巖
「五年規劃」歷來是中國中長期發展的政策風向標。從1953年到2014年,中國即將完成12個五年規劃(前十個為五年「計劃」)。對於中國未來五年,專家學者普遍不樂觀,中國可能迎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雙重拐點,以及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國際環境,由此,「十三五」規劃--這份由習近平主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能否打上鮮明的「習氏」烙印,展現中國全新的發展思路,令國人期待。
轉型與經濟喜憂參半
「十三五」規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既定目標的五年規劃。早在幾年前中國就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即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到2020年中國爭取接近或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達到人均GDP超一萬美元的水平。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經濟下滑和社會轉型的拐點可能隨「十三五」開局同時到來。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警告,「十三五」開局,中國可能面臨人力資源、資本兩大增長要素同時「啞火」的局面,勞動力增長停滯,對增長貢獻將下降到零,資本投入的貢獻同樣呈下滑趨勢。因此「十三五」規劃唯有尋找提高經濟效率的新途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則描述「2020年是個『坎』」,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後期限。化解短期增長壓力的希望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在2020年;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節點在2020年。如果錯失2020年這個重要歷史機遇期,就會失去經濟轉型與改革的主動權,帶來系統性的經濟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編制「十三五」規劃,官方突出「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這與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面臨的國際新形勢有密切關聯。
官方強調,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增長格局、國際產業分工、全球投資貿易規則、能源資源版圖、地緣政治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主導的TPP、TTI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和投資規則,中國認為將對自身產生深遠的影響。
實際上,「十三五」規劃再次將港澳納入規劃並單獨成篇,一方面是中央支持港澳發展之舉,另一方面,將港澳納入中國對內對外全盤戰略佈局,亦是國際新形勢的應對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