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張聰 攝
促進科研走向全球 助港技術成果轉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香港是推動中國對外科技交流最佳橋樑,更是中國科研和創新產業升級拓展強而有力的倍增器。回歸至今,國家在發揮香港優勢方面,更多的只是集中在經濟領域,但對於如何在科技領域發揮好香港的優勢,還缺乏戰略思考。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博士近日在全國「兩會」上提交重磅提案,建議設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分院。他稱,非此不能充分全面發揮香港作用。
「香港要升級轉型,要靠科技提升,這早已是香港社會共識。但是,香港卻缺乏重要研發機構。」昨日,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的蔡冠深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香港是亞太地區最國際化的大都會,已經連續21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也是區域內最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商貿中心之一。香港還是亞太地區總部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和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推動科技交流,首重信息流通,往來便捷,此外還離不開資金特別是風險基金的大量投入。已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經濟顧問近二十載的蔡冠深直言,未能藉香港來推動中國科技加快發展,並促進中外科研以及科技產業的交流,可以說是國家整體戰略部署上的一個盲點。他建議,中科院應下大決心南下香港設立分院,或者成立較為低調,但功能同樣強大、人員配置充分的辦事機構,才能事半功倍,達致目標。
蔡冠深指出,香港的各種學術、科研、衛生醫療以至金融創新等專業組織,都與世界各國相應的政商和科研機構、民間組織以及專業人士,有着千絲萬縷的交往,可以發揮巨大的民間外交力量,推動中國科技與世界的交流。
港部分領域科研力量突出
事實上,香港在科研方面具有相當實力,部分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力量相當突出,處於世界前沿。但與此同時,香港的不足之處,是本土市場腹地太小,地域及人口不足,產業單一,本地生源及精英人才有限。此外,近年來香港科技研發支出每年只有150億元,佔GDP僅百分之零點七二,相對於新加坡、韓國、台灣,其研發開支均佔GDP百分之二至三個百分點,差距甚大。
蔡冠深認為,上述這些不足,都可以通過與內地合作,尤其是如果中科院南來香港設立分院之後,迅速加以改善。
成果產業化是港強項
「將科研成果產業化,是香港的強項。」蔡冠深強調,沒有科技含量的升級轉型,則無異於空談。他認為,將內地的科研人才和成果引入香港,對香港絕對有好處。
蔡冠深提出,要大力推動香港大學及科研、文化機構北上,同時鼓勵內地相應機構南下,增強雙邊交流及產學研合作。
香港擁有多家亞太區一流大學,其與內地學校以及產業結合而產生的巨大的產學研潛力,遠遠未能發揮。目前,香港大學北上已成風氣,日益呈現出更加注重科研合作的應用性、可推廣性等特點,與內地產業的結合不斷深化。蔡冠深指,這種喜人勢頭,如有中科院香港分院加以通盤研究,配合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發揮統籌、引領和資助作用,定能事半功倍。
據了解,目前香港各大學都有相當數量的可轉移技術項目,其中僅城市大學就有300多項。蔡冠深認為,如何協助他們開闢知識產權的特許授權管道、發展策略性合作及夥伴關係,拓展中國內地市場,或者同步進軍海外,也將是中科院香港分院應當悉心研究的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