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緬甸邊民楊從富一家到雲南孟定朋友家提供的房子避難。 記者鍾小強 攝
71歲的緬甸果敢邊民楊從富一家,前往中緬邊境中方一側的雲南孟定清水河口岸避難已經15天。雖然一家9口住在女婿的朋友免費提供的住房裡,生活暫時無憂,但伴着不時傳來的炮聲,對於未來生活的擔憂仍不時湧上心頭。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小強 雲南報道
距清水河口岸不遠的一座村莊盡頭,公路旁停着一輛黑色牌照KK開頭的緬甸轎車,路邊一幢平房雖然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門前的院子卻十分熱鬧:兩位老人坐在小凳上磕着瓜子,三個小孩互相追逐嬉鬧。這裡是楊從富在中國臨時避難的「家」。
冒着炮火逃出 家是最大牽掛
雖說是「家」,但並不屬於自己。半個月前,楊從富帶着全家9口人,冒着炮火從清水河對岸的緬甸太平洋(地名)逃了出來。離開家時,全家人僅帶着一些隨身的衣物。與很多緬甸避難者相比,楊從富全家是幸運的,女婿好友是一位好心的中國孟定人,這位中國朋友將自己家的房子拿出了一套,提供給楊從富全家居住,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如今,楊從富全家已經適應在這裡的生活,暫時衣食無憂,戰事給他們帶來的恐懼逐漸隱去。但是,這裡始終不是自己的家,楊從富總說:「我的家在緬甸太平洋。」
楊從富告訴記者,他們家族已經幾代生活在緬甸太平洋。前些年,家裡種上了橡膠樹,養了40多隻雞和兩頭豬。女兒、女婿都在外打工,生活雖不算富裕卻很滿足。如今,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在中國避難,家,成了楊從富全家最大的牽掛。楊從富說:「這幾天正好要割橡膠了,橡膠是家裡最大的收入,一年的生計幾乎都靠賣橡膠;家裡的豬、雞現在也不知道什麼樣,沒有人管。如果繼續打仗,回不了家,估計一年的收成都沒有了。」現在,全家的生計僅靠外出打工的女兒、女婿的工資來維繫。
儘管交談保持樂觀,但是眉頭緊鎖的他,仍難掩心中的擔憂和無奈。
孩子不能上學 憂跟不上課程
楊從富的小外孫茶德平,今年9歲,天真頑皮的天性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會爬上院子裡的摩托車,一會趴在外公的背上,時不時要求記者拿出手機,給家裡人照相,卻又總是躲開記者的鏡頭。
他還有兩個哥哥,都是緬甸太平洋果清中小學校的學生。如今,他們三兄弟都不能上學,每天陪着外公、外婆,要麼自己玩耍,要麼看看動畫片。對於茶德平來說,這樣安逸、不用上學的日子,是最開心的日子,也讓他快速地忘記了隆隆炮火所帶來的內心恐懼。而年長兩歲的哥哥茶德松卻總是一臉愁容。他現在正在上小學5年級,本應該在課堂裡上課的他,如今只能流離失所。不能上課,他最擔心的就是落下的課程以後跟不上。
「我們學校不大,一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也就20來個學生。現在不能上課了,連一本書都沒有帶到這邊,以後的學習怎麼辦?」茶德松不知道戰事什麼時候結束,更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重返課堂。
在孟定,像楊從富一家的緬甸避難者還很多,不過他們還算幸運。據了解,戰爭爆發後,湧入中國的緬甸避難者有數萬之眾。有的家庭像楊從富一樣投親靠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在中國邊境城市租房,但大多數還是選擇到中國政府提供的安置點尋求幫助。如今,在中緬邊境的孟定清水河口岸,還能看到有不少緬甸群眾拖着行李箱,騎着摩托到中國避難。他們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早日返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