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滬港合作創三贏 27項合作敲定


放大圖片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日率團參觀上海自貿區內的企業。 本報上海傳真

特首率團簽三協議:金融 商務 人才優勢互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章蘿蘭、倪夢璟 上海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日率領香港代表團,出席在上海舉行的滬港經貿合作會議第三次會議,並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三項協議,就10個範疇、27項合作措施達成共識。其中,金融合作被視為重中之重,協議中有多達13項條款涉及金融,顯示滬港決定強強聯手,共繪金融藍圖。根據協議,上海自貿區將成為滬港金融合作的重要載體,兩地將藉此平台,加強跨境人民幣業務和金融中介服務合作。協議並將推動香港成為上海企業「走出去」的境外人民幣融資重要來源地。梁振英指出,滬港兩地深化合作,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為國家、香港特區和上海締造「三贏」。

梁振英昨日率領多名司局長,與上海市市長楊雄等上海市政府官員,舉行滬港經貿合作會議第三次會議。會上,兩地同意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商貿投資、金融、青少年發展和社會管理、航空航運及物流、科技、城市管理、旅遊和創意產業及文化和體育、專業人才,以及教育及醫療十個範疇展開合作。兩地政府並簽署了三份合作協議,分別為《關於加強滬港商務合作的協議》、《關於加強滬港金融合作的協議》,以及《關於上海和香港兩地公務員實習交流活動協議書》。

自貿區擔當金融合作重要平台

上海近年來在金融領域步伐神速,更獲得自貿區先機,被視為中國內地金融改革的試驗田,且在人民幣離岸業務方面亦頗多建樹,故常常被視為本港勁敵。不過,滬港兩大金融中心無生嫌隙,反將金融領域提為合作重點。《關於加強滬港金融合作的協議》強調,滬港將充分利用上海自貿區建設機遇,進一步推動滬港金融合作。

滬企以港作為融資重要來源地

中央政府正在力促人民幣國際化,新協議對此頗多佈局,表明滬港合力推動國家金融改革的決心。根據協議,滬港要共同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鼓勵香港企業利用自貿區政策,積極參與人民幣跨境各項業務試點,並提到滬港金融機構要加強合作,為企業跨境投融資提供更多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香港成為上海企業「走出去」的境外人民幣融資重要來源地、首選的投資平台及財資活動中心。同時,協議還將推動自貿區企業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並允許所籌集資金在規定範圍內於境內合理使用。

滬港兩地證券市場的聯動,帶動港股勁升,未來兩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則將更進一步。協議提到,將推動滬港兩地金融市場在「滬港通」基礎上,通過產品研發、會員機構聯合認定、風險聯合監測等方式,增強合作,鼓勵自貿區內企業利用香港金融市場進行外匯頭寸平盤以及風險對沖管理等金融交易,並推動園區企業通過香港金融市場衍生工具進行風險對沖,包括投資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等。

至於《關於加強滬港商務合作的協議》方面,協議提出促進雙向投資便利化,包括支持和引導兩地企業投資商貿流通、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鼓勵兩地進一步拓展經營領域,並建議設立常態化合作機制。

梁振英:兩地合作非零和遊戲

《關於上海和香港兩地公務員實習交流活動協議書 》則提出,兩地政府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相互安排公務員實習交流,每次不多於6名公務員,每次為期約4星期,交流領域及安排由兩地政府協商後擬定。

梁振英表示,滬港會議自2003年成立至今,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去年11月開通的「滬港通」,促進內地與國際股票市場接軌,正好說明滬港兩地深化合作,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為國家、香港特區和上海締造「三贏」。

他並指出,目前正值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建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時期,香港和上海同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更緊密合作可為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

相關新聞
滬港合作創三贏 27項合作敲定 (圖)
熱錢滾滾來 金管局再注資 (圖)
曾俊華:市場波動大 市民須防風險 (圖)
李克強:南北車合併 組聯合艦隊出海 (圖)
梁振英促議員「臨門」通過政改 (圖)
黃之鋒岑敖暉「佔」阻清場被控藐視法庭 (圖)
「佔」旺清場踢警 19歲學生判感化
林鄭:按量收費 最易減廢 (圖)
裸聊勒索趨升 苦主最細15歲 (圖)
港台認中文聽試「疊聲」兩分鐘 (圖)
春節後價格回調 上月通脹1.4% (圖)
哈市黃金大盜案 疑犯即日落網 (圖)
中國樓價穩中趨降將是新常態 (圖)
台中捷運工地墜鋼樑4人遇難 (圖)
荷蘭紅燈區告急 250妓女示威 (圖)
日伺服器播毒偷錢 全球逾8萬電腦中招
奧巴馬歷史性會晤勞爾 (圖)
北水新戰線 B股全漲停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