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社民連「人力」懶理財案助弱勢 瘋狂拉布多黨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立法會今日開始恢復二讀辯論財政預算案,激進反對派再次發起瘋狂拉布。立法會秘書處最終接獲3,904項議員修訂案,主要由社民連及「人民力量」提出,圖將討論時間拖延至6月中,即預算案通過的「死線」,但其他反對派政黨未有和應。立法會多個主要政黨批評,預算案包含多項扶助弱勢社群,激進反對派以「莫須有」的理由逆民意拉布,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應當機立斷「剪布」。

在反對派提交的3,904項「垃圾修訂」中,社民連主席「長毛」梁國雄提出了3,000多項,「人民力量」則有391項。有關修訂內容包括反對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要求特區年府向每名市民「回水」1萬元、推行全民退保和立法制訂標準工時等。

大蔽齯穧獐筐瓥d

「人民力量」議員陳偉業(大翩^昨日在記者會上稱,預算案去年部分紓困措施在財務委員會審議時,因遇到「三堆一爐」、新界東北撥款等議案拉布導致措施延遲落實,與他們無關,又批評其他不和應拉布的反對派黨派「無恥」,跟隨特區政府「講大話」。

他聲稱,該黨還未決定會否就政改審議拉布,但如果27名反對派議員一致堅決否決政改,則愈快表決愈好,以免拖得越久,增加被「撬票」的機會。他又不點名批評,過往有反對派成員聲言自己「天生一副硬骨頭」,但後來轉悀銕軉F改。

「長毛」梁國雄則聲言,審議工作「塞車」,與他拉布沒有關係,即使不拉布都要「應講則講」,以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云。

蔣麗芸籲主席果斷「剪布」

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批評,反對派提出的大部分修訂內容都不合邏輯,並呼籲曾鈺成果斷「剪布」,不能再縱容這些不合理的情況再次出現。

陳克勤:影響民生市民反感

另一民建聯議員陳克勤則指,「人力」及社民連「一而再、再而三」拉布,直接影響民生,香港市民已經相當反感,由於反對派把拉布變成習慣,加上倡議「不合作運動」,在議會內不斷拖政府「後腿」,已令香港發展裹足不前,情況令人憂慮。

王國興憂礙議會工作

工聯會議員王國興對反對派再搞拉布感到憤怒,批評他們的拉布理由是「莫須有」的,更擔心拉布會影響議會處理政改和其他工作,希望曾鈺成當機立斷「剪布」。

黃國健促反對派「坐低傾」

另一工聯會議員黃國健就希望不贊成拉布的反對派議員,能夠「坐低傾一傾」,修改目前議事規則下「無王管」的拉布狀態。他強調,預算案的審議工作應有底線,倘弄至公務員未能出糧,「大家都嶺灠_咁重責任。 」

梁君彥:勿把民生作「政治棋子」

經民聯主席梁君彥指出,預算案涉及很多民生開始,例如綜援戶、長者生果金、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薪金等,不應該將其作為「政治棋子」,「今時今日,應該以正能量處理問題,繼續拉布下去,只會令香港社會停滯不前,莫說要與新加坡爭一日之長短,現時深圳都已超越我們了!」

立法會金融界議員吳亮星也認為,由於議事規則並沒有禁止議員提出修正案,立法會主席應該扮演把關作用,在適當的時間「剪布」,不要浪費議事時間。

相關新聞
「鍾氏民調」只是「假民調」 為政治服務何來公信力? (2015-04-15)
社民連「人力」懶理財案助弱勢 瘋狂拉布多黨批 (2015-04-15)
律師:覆核難挑戰主席「剪布」權 (2015-04-15)
外交部:港事屬內政 促美停干涉 (2015-04-15)
批反對派拖半年 Ann姐撤申入小組 (2015-04-15)
新民黨擬派逾40人戰區選 (2015-04-15) (圖)
廿四味:《蘋果日報》神經錯亂報格分裂 (2015-04-15)
軟性播毒 (2015-04-15) (圖)
重複聯署圖鞏固綑綁 暴露反對派黔驢技窮 (2015-04-14)
工聯新領導層出爐 秉承「參政為勞工」 (2015-04-14) (圖)
第三十六屆工聯會負責人名單 (2015-04-14)
52人當選民記新屆中委 (2015-04-14)
黃成智遭圍剿 辭鴿黨中委未退黨 (2015-04-14)
示威者四狴葽| 逾22萬損失難追 (2015-04-14)
廿四味:本土派對「一周一行」諸多挑剔意欲何為 (2015-04-14)
放手讓後生「撞板」 譚Sir勉接班人勇承擔 (2015-04-13) (圖)
《城論》賀壽 劉慧卿梁家傑被噓爆 (2015-04-13) (圖)
廿四味:「學民思潮」以「公民教室」誘學生搞街頭暴力 (2015-04-13)
建港者.營:家用石油氣價格調整倡增透明度 (2015-04-13)
德成網誌:局長憶曼德拉金句 「我不喜歡極端主義」 (2015-04-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