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要有好的創作,總要有一定閱歷,天城(左)和Eva(右)則從年輕人的角度去演繹社會問題,獲不俗成績。 記者黃偉邦 攝
「大氣候」兩地矛盾趨激烈 「小人物」穿梭深港似無處容身
不同時代的香港,都留下了不同故事,有戰亂的槍林彈雨、有拚搏發展的燈紅酒綠。這個時代,「港漂」相信是香港這本「故事書」中不可缺少的一章。「港漂」,一般而言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又或是在港工作的異鄉人,但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電影及電視高級文憑畢業生黃天城眼中,「港漂」是「香港人在漂流」,既描繪出中學5年跨境上學的自己,也形容着兩地矛盾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漂泊得似乎無處容身的跨境學生。
「有些人,他生活的很大部分在香港,也有很大部分不在香港,到底甚麼是香港人?是住在香港的就是香港人?」他將這些疑問,放進了一幕幕戲,拍成了《港漂》,上月還去了法國康城電影節,將這一個年代、一些年輕人的迷茫透過影像展示出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香港每天都有一定數目的人在跨境上學,當中有雙非、有單非,也有居深港人,天城就是最後一類。他笑言,自己足跡遍及多個地方,「我在離島長大,然後住東涌,中學時因為家人工作關係,搬到深圳去住,然後就每天從內地跨境到天水圍、元朗上學。」
可幸的是,天城跨境的那5年,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兩地矛盾,同學即使知他居於內地,亦不會用異樣眼光看待。不過,每日特別冗長的路程,兩地截然不同的面貌,還是讓他在每一趟路程上想很多,並會偶爾湧現出漂泊感。眼見近年港人越來越排斥跨境學生,他就決定把自己的經歷,糅合現今社會氣氛,從一位跨境學生的角度,去呈現出時代的點滴。
辯賽切合港情 立場似大於現實
約20分鐘的短片,說的是一個單非初中女生的故事,因為害怕被同學歧視,女主角隱瞞「身世」。一場探討兩地矛盾的校際辯論賽,女主角作為辯論隊一員,站在了「反內地人來港」的立場上,每一個論點,都刺痛着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最終女主角贏了比賽,但卻把獎項丟棄到垃圾堆,因為那塊獎牌,更似是瘡疤而非榮耀。
「以辯論去表達,是因為我覺得這很像香港的氣氛。」黃天城眼中,5年前平安無事的跨境生活已悄然遠離,換上了對立的、劍拔弩張的社會氣氛,「不論巴士阿叔、地鐵阿婆,或者立法會裡的情況,大家都像是在辯論,每人都是立場大於事實。」
「玩」問題懶尋答案 越拗越不快
熱愛辯論,但似乎不是為了讓「真理越辯越明」,這是天城看到的香港社會。思考了不知多久,他終於有句沉澱下來的結論︰「我覺得大家喜歡『玩』問題,多於找答案。」於是,他以辯論作為短片的重心,凸顯出社會對跨境學生議題的爭拗觀點。
呈現這樣的景象,其實是希望可以帶來反思,天城表示︰「始終問題是不能因為一堆人有一個立場而解決,亦不是一面倒抒發自己的意見就可。這樣的爭拗,是否能帶來大家想要的香港呢?還是越拗越不開心?」
不少看完短片的人,會覺得天城在為跨境學生辯護,他亦表示︰「每次分享會,都總有看完短片的人問我『企邊邊』,但我會想,為甚麼大家都急於將別人『歸邊』?」無意參與爭拗,天城強調︰「我只是想拍一個大氣候、大環境下,一個小人物的故事,而故事中的主人翁如何去選擇其生活,甚至是生存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