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昨日公佈了兩份關於深化出租車行業改革的徵求意見稿。對此,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認為,兩份文件從根本上還是試圖以傳統出租車的監管模式來監管新興的互聯網約租車,是以複製審批制模式製造的出租車行業新壟斷。
他認為,傳統出租車行業之所以產生當前的諸多弊病,正是由於有政府部門秉持計劃經濟的傳統思維,認為任何經濟活動政府都應該插手干預,而當「互聯網+」的新模式終於打破此一壟斷、當民眾有機會獲得其亟需的多層次便捷出行服務時,有關主管部門不應試圖在互聯網約租車領域製造新的壟斷。
他稱,雖然《辦法》明確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或市場調節價」,體現了管理思維上的進步;但實行價格的市場調節,其前提條件是數量的市場調節,互聯網約租車如果通過審批和數量管制,造成了新的實質性壟斷,而壟斷收益和交易成本的上升,最終仍將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又不得不基於公共利益實行價格管制,但如此就破壞了互聯網約租車基於市場需求,通過價格機制調配車輛資源的根本商業模式。於是,「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變為「僅僅是可以通過網絡預約的傳統出租車」。他說,「這不是市場想看到的,也不是正經歷着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的新常態下的中國想看到的」。
創新需要不確定性
張國華指出,中國出租車行業的管制始於計劃經濟時期,自始就是基於把行業「確定」下來的思路進行管理:政府確定出租車的數量、確定價格,再由政府指定的出租車公司運營,但歸根結底,市場經濟要真正發揮效用,需要的正是「不確定性」,比如市場上應有多少供給,產品在什麼價格出售,不應該被政府確定下來,而一旦確定了,生產者就沒有了創新、提高效率的激勵。
■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