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院校高速發展,聘請人才毫不手軟,港大前校長徐立之亦被浙江大學聘任為高等研究院院長,可見其發展的雄心壯志。不過,雖然內地院校資金充足,有利發展,但徐立之認為,香港的國際化程度仍然明顯較內地高得多,是香港的一大優勢。
赴浙大任院長幫「拖手仔」
徐立之今年初成為浙大高研院院長,他表示,自己的職責和擔任港大校長時相若,都是幫忙「拖手仔」,「其實就是統籌交叉研究的項目,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可一起進行交叉研究項目。」
他表示,現時高研院的發展相當好,「很多交叉研究開始,但結果還要等。例如腦和機器的合作項目,以動物研究來說,當老鼠要轉右時,牠的腦電波會有變化,如果將這些腦電波重播,牠就會右轉。」
徐立之期望,有關研究能令人類更駕輕就熟地去運用機械,如傷殘人士可更好地用機械義肢,「例如你的腦想飲水,能否透過腦電波去控制機械手把水杯拿過來。」
有時錢太多反而難合作
如此厲害的項目,背後要有一定經費支撐,徐立之坦言,內地院校很有錢,香港八大加起來也未必及得上內地一所小校,「但有時錢太多,大家都自立門戶,就會缺乏合作。」
他表示,與內地院校比較,現時香港的國際化程度仍然明顯要高得多,這是香港的優勢,「香港院校要請人,還是會透過國際招聘,內地在這方面相對難一點,這不只是薪酬的問題,還有當地的配套問題,如果外國人去到一個城市,到處都是一個英文字都沒有的,他們怎樣生存?即使在學校能生存,他們離開了校園怎麼辦呢?這需要內地市政府和省政府花工夫。」
他指出,香港仍能做得好,是因為能夠和外地合作,「這方面國際招聘幫助不少,令香港院校可以和外地合作。內地則傾向聘請自己人,自己和自己合作,所以有『困籠』的問題,國際生即使去內地留學,也只是為了學中文。香港以英文教學,就可以招攬到學習其他專業的學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