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李國章錄音外洩 重案組挖「深喉」


放大圖片

■梁智鴻強烈譴責錄音外洩事件。 梁祖彝 攝

馮敬恩開惡例 港大校委會再爆「竊聽風雲」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身為港大校委的學生會會長馮敬恩早前違反保密協議,立下極壞先例。港大校委會前晚剛宣佈要嚴查洩密事件,但昨日又流出疑似校委李國章在會議上評論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不適合擔任副校長的錄音。校委會主席梁智鴻及多名校委及教育局均強烈譴責洩密者的行徑。李國章強調,自己光明正大,所講的說話都是正確和有道理,即使有人鬼祟偷錄和散佈,自己也不介意,並批評有人簽署保密協議,但依然將會議內容外洩,人格和誠信都有問題。港大已經報警,警方發言人昨晚證實,接獲一院校職員報案,指懷疑院校一個會議內容被公開,案件交西區重案組第二隊跟進。

港大校委會近月洩密事件頻生,除了之前有「黑金」疑雲的「秘密捐款」調查報告內容外洩,個別媒體在校方仍未有任何公佈時已大篇幅報道有關內容外,校委會內部討論情況也經常被匿名外洩。同時,身為校委的馮敬恩亦曾兩度公然洩密,包括於7月例會時披露會議內容,引致大批學生衝入會議廳搗亂,以及在9月例會召開記者會,點名披露部分校委的部分言論,試圖公審校委,其中更夾雜錯誤訊息令部分校委飽受滋擾。

梁智鴻:非常震驚 強烈譴責

港大校委會前晚舉行例會,主席梁智鴻宣佈禁止馮敬恩參與保密議題的討論,及會徹查洩密事件,隨即於昨日就流出了共長3分半鐘、被指是李國章在校委會9月例會時的發言錄音,內容主要提及陳文敏因無博士學歷,以及有政黨有組織及積極地推舉陳為副校長,令李對擢升陳有保留(見另稿)。巧合的是,李國章近日被盛傳會接任港大校委會新任主席,未知該段錄音是針對他而發放,還是未來幾日會陸續有其他錄音被公開。

在事件發生後,梁智鴻隨即發出譴責聲明,表示對校委會會議上討論的機密內容懷疑被人偷錄並在傳媒公開感到「非常震驚」。他直斥有關行為嚴重違反校委會的保密原則,並嚴重侵犯個人私隱,「此等行為完全不能接受,作為校務委員會主席,我予以強烈譴責。任何作出此等行為的人,必須對行為負責。」

他續說,港大將盡力調查事件,並會報警求助,以及考慮其他可行的法律行動。據了解,港大昨晚已派職員到西區警署報案。警方發言人證實,接獲一院校職員報案,指懷疑院校一個會議內容被公開,列為求警調查處理,交西區重案組跟進。港大發言人解釋,由於不確定洩密者如何錄取對話,擔心可能是會議室被裝偷聽器,又或者擴音設備被做手腳,故要求警方介入調查。

廖長江:禁帶手機或有人違規

多名校委均譴責洩密者的做法。校委廖長江表示,會議當日所有校委都被禁止帶手機進入會議室,但並未有嚴格檢查,不排除有人另攜電話進場。他認為港大管理層應跟進事件,校委會主席可以召開特別會議處理事件。另一校委紀文鳳昨日在回應媒體時,也譴責洩密者違反保密協議公開會議內容。另一名校委、理學院院長郭新透過電郵回應傳媒查詢,批評秘密錄下開會機密內容者,「極端不道德。」

李國章:洩密者缺乏人格誠信

李國章昨日在回應事件時指,自己沒有聽過那段錄音,故不能證實內容真偽,但證實他有質疑過陳文敏並沒有博士學位及因為好人能擔任院長。他強調,自己光明正大,所講的說話都是正確和有道理,即使有人鬼祟偷錄和散佈,自己也不介意,也不覺得尷尬。但有人簽署保密協議,但依然將會議內容外洩,是人格和誠信有問題。

他又認為,洩密者「當然是支持陳文敏的人」,而此事可以看得出政黨在背後是否同流合污、做卑鄙手段,香港人自己判斷。

就自己曾批評馮敬恩是「大話精」,但錄音顯示李國章所說的與馮敬恩版本吻合。李國章強調,自己口中的「大話精」並不是針對馮敬恩所引述的事,而是針對他開會時答應保密,開會後就反口,「這樣不是『大話精』是甚麼?」

相關新聞
李國章錄音外洩 重案組挖「深喉」 (圖)
香港文匯報發言人:滿足知情權 克盡媒體責任
各界狠批盜錄搞公審 違信義毀法治 (圖)
兒新丁戰區選 父元老任軍師 (圖)
「反佔中」周年圖展 警覺全城 (圖)
崔天凱大使斥美荒謬虛偽 (圖)
德總理今訪華 重點談經貿 (圖)
綁黃坤主腦疑在港涉錢債 (圖)
渝富二代辣跑衝關 入境4日3夜遊被捕 (圖)
特首籲社會配合 勿阻基建 (圖)
求學時屢打人 「光復胖虎」飛腳傷人罪成 (圖)
研標時達共識 「劃界」月薪2.5萬 (圖)
建制派:「一帶一路」促經濟 反對派莫阻「得月」 (圖)
林鄭:嚴處民航處新空管延誤
港深團夥走私4億洋酒遭破獲 (圖)
內地旅遊團強迫購物普遍 (圖)
國台辦:台炒作陸軍事威脅失實 (圖)
美擬派地面部隊 打「伊斯蘭國」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