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就退休保障諮詢公眾6個月,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對於外界批評政府寧花錢建造「大白象」工程,也不推行全民退保,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回應表示,兩者應分開來說,退休保障是經常性開支,工程是一次過。大型基建和退休保障的公共財政性質、負擔明顯不同,不能相提並論,將兩者混為一談,只會妨礙退休保障的理性討論。落實退保制度,是照顧長者的長期責任和承擔,更要從長計議,量力而為,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波動,仔細考慮財務安排的穩健,確保退保制度的可持續性,避免日後無以為繼,導致更猛烈的社會反彈。
本港有意見強烈要求落實全民退保,支持的理據是:特區政府坐擁龐大財政儲備,足以應付全民退保的財政負擔;短期而言,只要停建高鐵、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蓮塘口岸,已經節省近3,000億元,按全民退保每年開支226億計,已够13年之用。問題是,全民退保的經濟賬並非那麼簡單,更不應與大型基建支出作簡單的類比和聯繫。
首先,大型基建是一次性支出,而且未來可以產生經濟效益,根本性質是一項投資。例如香港赤鱲角機場就是成功的投資,為香港帶來可觀的經濟回報。相比之下,退保則是經常性開支,一旦落實就要長期運作,是一項社會福利。香港人口老化加速是不爭的事實,退保開支有增無減是必然趨勢,在政府就退保推出的諮詢文件中估算,參考通脹的情況,以50年計算,退保每年開支應為480億,合共開支為2.5萬億元,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使按照有關人士建議,將大型基建的工程費用作支付全民退保,也最多只能應付13年,之後同樣要面對錢從何來的難題。通過增加稅收解決退保財政似乎是不二之選,但社會能否達成共識,會否掀起更大的爭議,都是未知之數。
其次,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經濟已經過了快速增長的時期,未來新增勞動人口增長放緩,經濟面臨的不明朗因素更多,政府的稅收波動大。因此,討論退保問題,不能不理性分析政府財政能否支持,不能不首先考慮資金來源的穩定性。
香港作為一個富裕社會,讓長者過上有尊嚴的退休生活是社會的共同願望,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退保問題一直爭議多多,本屆特區政府終於拿出方案諮詢,反映了政府對長者、對香港的承擔。此次諮詢中,政府推出「不論貧富」及「有經濟需要」兩個方案供市民參考。確實,向公眾清楚交代兩個方案的開支情況,幫助公眾深入討論,希望社會各界以理性、客觀態度討論,認真算好退保的經濟賬,共同尋求一個保障退保可持續運作的辦法,這是面對現實、對長者和社會負責的態度。在諮詢剛剛開始的階段,就武斷地否定對方的意見,就會失去諮詢的真正的意義,只有更加細緻、深入、辯證的討論,才有凝聚共識的真正價值。 (相關新聞刊A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