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競爭力排名第一;而在中國社科院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香港連續第二年被深圳趕超,位居第二。各類競爭力排名榜標準、角度、重點皆有不同,香港在其中所佔據的位次有高有低,並不奇怪,恰恰反映他們對香港的優勢和隱憂的看法。香港既有雄厚的硬件和軟件實力,又受惠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但創新動力不足等發展瓶頸問題也非常突出。面對激烈競爭,港人既不應妄自菲薄失信心,也不能固步自封吃老本,必須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清醒態度,善用優勢、增創優勢,勤練「內功」提升整體競爭力。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出爐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榜,香港跑贏瑞士和美國,一躍成為全球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獨佔鰲頭;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的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卻再次被深圳超越,屈居亞軍。兩個排名榜雖然評估工具、方法及標準皆有不同,但其結果帶出的啟示意義十分明顯。毫無疑問,香港在國際競爭力排名中的優異表現,得益於本地發達的銀行和金融系統、鼓勵創新的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制、簡單的低稅率和資本自由出入的便利等一系列優勢。更重要的是,香港長期為中國內地提供外國直接投資和進入全球資本市場的門戶,這一獨特的「超級聯繫人」角色贏得不少的加分。
但僅靠傳統優勢並不代表香港就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所向披靡。社科院的報告指出,香港在經濟規模、知識城市競爭力、信息城市競爭力方面落後於內地多個城市,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較去年第32位繼續下滑,不僅落後於北上廣,也被中西部的重慶、成都和長沙等城市超越。這恰恰反映,香港在區域競爭中優勢此消彼長,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不斷縮窄。在肯定自身優勢、保有自信和樂觀的同時,香港也應提高危機感,努力彌補不足。
作為產業結構單一的「細小外向型」經濟體,香港單靠本地市場,難以保持可持續發展,若繼續坐困圍城,一味依賴過去累積的成果,難免「坐吃山空」,陷入「被邊緣化」的困境。故此,香港必須發展新的增長點,尤其要借助國家的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提升整體競爭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找到穩定的新動力。
應該看到,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計劃,皆為香港帶來充足的發揮空間和機遇。隨着眾多政策和戰略的推出落實,香港只要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就能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優勢和地位的鑰匙。香港各界應該保持樂觀、看清形勢,積極把握發展機會,凝聚正能量聚焦經濟,腳踏實地地推進創新發展,令香港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保持發展後勁,持續鞏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