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到一間國際學校,觀看四位年輕女孩推廣京崑藝術。
四位女孩充滿熱情和幹勁,短短的一小時,用多媒體介紹了京崑的主要行當和臉譜,現場演出示範了撐船和坐船等身段動作,繼而又展示戲曲的四大元素:唱、唸、做、打,演出一小節《牡丹亭.遊園》來講解唱、唸、做,最後教大家舞槍花,並以單槍對打「小五套」作壓軸表演。四位女孩很重視與觀眾互動,不同的環節都向台下觀眾提問,答中者可獲贈紀念品;在介紹生、旦行當、撐船和坐船、舞槍花等環節也邀請觀眾上台練習。台下觀眾對提問和上台練習反應不俗,參與的人數每次都超出限定。
從上面的描述,讀者大概都認為這該是一次很成功的推廣活動;但若告訴大家二百多名觀眾都只是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而半數以上的是外籍學生,聽普通話的能力有限,大家對現場的情況可能會有另一番的想像。我只能說該次推廣活動成功了三分一,因為全情投入和積極回應的人數大概佔三分一,其餘三分二的學生只在最初的十多分鐘集中精神觀看台上的示範,隨後便開始與左右的同學談話,老師干涉時,才會稍停一下子。學生上台練習的環節,大都是擾攘一番,沒有多少個學生完成導師教的動作。
我曾經教過三年書,對於教學有點經驗;後來在電台工作了三十多年,每天都要和聽眾溝通,並且不時作室外表演,吸引觀眾的眼球成為首要任務。首先,對於不同年齡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像該次示範的大部分內容以中學生為對象較適合,小學生應該做些簡單動作,例如走圓枱、雲手、開關門、撲蝴蝶等動作,若配合有趣的旁白,台下的學生也會有反應;其次,無論提問或上台練習,都要照顧全場,最理想是由台下的老師在不同的區域揀選,提高學生的警惕性;再者,不要太過依賴銀幕投放,像服裝、臉譜,台上展示實物,甚至讓學生穿戴,親身體驗一下,效果便截然不同。
由於學戲和做推廣教育是不同範疇的工作,到學校做戲曲推廣工作,能夠事前與老師溝通,提供專業意見,加上他們的現場配合,才會事半功倍。粵劇界非常幸運,因為不少老師是粵劇迷,他們主動在學校辦粵劇興趣班,十多年的勞心勞力,終於培養出粵劇的新一代。■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