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理財老年人篇:內地老年人理財愛走兩極

2016-07-04
■上海一群老年人結伴去購買P2P產品。 網絡圖片■上海一群老年人結伴去購買P2P產品。 網絡圖片

難接受新事物 缺乏金融知識

在全民理財風潮下,本該含飴弄孫的老年人也成為理財群體中的一支主力軍。不過,有理財分析師指,老年人理財兩頭極端情況較多,要麼是極端保守,要麼是非常進取,敢買各種高風險理財產品。分析師認為,人到老年做理財應當以抵禦資金貶值為主,莫要一味追求高回報。■香港文匯報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

很多老年人在投資理財產品時,很多時候只是聽信了理財銷售人員的吹噓,從來沒有深究過產品的真實回報率。從目前社會上發生的諸多理財騙局來看,上當者十有八九都為老年人,他們手中積聚不少財富,成為銀行和理財公司青睞的銷售對象。

誤信銷售員簽下長約

張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老父親去銀行購買理財變保險的無奈。退休工人張老伯省吃儉用存下的10萬元(人民幣,下同)原本想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不料在銀行門口卻被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半途攔下。

保險推銷員極力向張老伯推薦了一款保險產品,稱年化利率高達7%,遠高於銀行理財產品3%至4%的利率,而且可以每三年一次分紅,同時買產品就贈送限量紀念幣等云云,推銷員一番游說下,張老伯就將10萬元買下這款保險產品。

張先生稱,等老父拿回合同,家裡人仔細研究才發現這是一份長達15年的保單,且年化利率是浮動的,並細細分成從低到高的多檔次回報:回報率按保險公司項目盈利情況來定,最低僅1.14%,中檔也低於銀行1年理財回報,只有最高一檔才超過7%。張先生稱,只要會算的人,都明白即使按照中檔次利率加上每三年一次的分紅收益也跑不過銀行一年理財利息。保險人員就是利用老年人不擅長計算利息,將他忽悠去購買長期保險。

銀行利率跑輸通脹率

此外,還有不少老年人難以接受新生事物,觀念裡除了存款別無其他理財概念,但卻完全忽視目前銀行利率跑不贏通脹率這一現實。

李阿姨每隔一年就會將全年省下來的錢全都存入銀行,雖然她的晚輩也曾勸說她可以取出部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但李阿姨卻固執的認為所有理財都存在虧損的風險,只有銀行是雷打不動的只賺不賠。可是在經過央行幾次降息之後,目前的情況並非如此。

曾有銀率網分析師計算過,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75%,10家上市的股份制銀行大多數的一年期定期利率可達2.00%。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一年來的CPI在2.3%左右,也就是以2.3%為通脹率。如果按國有大行的1.75%一年定存利息計算,10萬元存款存一年連本帶息為101,750元;但按照2.3%的通脹率折算,一年後的這些錢僅僅相當於現在的99,462元。看似銀行生出了利息,但如果考慮進通脹率的話,資產實則貶值了500多元。

雖然李阿姨也一直抱怨這個月菜又漲價了,豬肉也貴了,但她卻從未將物價上漲和銀行利率聯想起來,她一直堅持將錢存銀行,但依然不能避免因物價上漲所帶來的資金貶值。

專家倡購低風險產品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建議,老年人理財應選擇傳統型、低風險產品收入,比如國債、銀行理財、貨幣基金等收益雖然不高但適合老人們購買,且這三樣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仍然是要高出銀行存款利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