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謂南海仲裁案結果即將公佈之際,菲律賓政府放出了一些明顯信號,希望緩和中菲關係緊張局面。事實很清楚,這個仲裁案正是菲前政府一手挑起,「解鈴還需繫鈴人」,中菲關係能否緩和改善,關鍵還在菲方要真正意識到前政府的錯誤,以中菲傳統友好大局為重,從雙方的切身利益出發,排除外部勢力的干擾,改弦更張,走和平合作之路,以談判方式解決領土爭議。只有這樣,中菲關係才能改善並重新回到正軌;也只有這樣,南海才有真正的和平局面。
上周末,菲律賓新任外交部長亞賽對媒體表示,對於有關南海仲裁案的結果,菲方不會對中國發表挑釁性言論,希望盡快與中國展開直接對話。此外,他還說,菲政府願意和中國分享南海水域的自然資源。外間認為,這番言論顯示菲律賓新政府與前任截然不同的態度,有機會令因為南海仲裁案而跌入低谷的中菲關係有所回升。事實上,中國一直珍視與菲律賓長期形成的友好關係,一個多月前,杜特爾特在菲律賓新總統選舉中獲勝後,中國領導人就致電祝賀並強調指出:一個友好、穩定、健康發展的中菲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並深化中菲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是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責任。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推動中菲關係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回首歷史,中菲兩國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兩國人民有着深厚的傳統友誼。菲律賓史籍《1494-1898 年的菲律賓群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關於中菲南海交往史的故事:公元1626年,在今天菲律賓巴丹半島的埃爾莫薩地區,面臨了一場嚴重饑荒。當地的天主教徒每天祈禱中國商船能按每年約定的時節前來救急。不久後,當六艘滿載榖米的中國商船從南海駛入埃爾莫薩港時,當地人大呼這是「上天的恩賜」。 幾乎同一時期,中國福建地方志《閩書》也記載了一段與菲律賓的民間交往史。今天在中國普遍種植的番薯,原來是從呂宋國(今菲律賓)經南海漂洋過海,引入到福建並種植成功,當時也曾經幫助閩人度過了一場嚴重的饑荒。遼闊的南海,記錄了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兩國民眾來往的佳話。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菲在南海問題上並沒有什麼爭議,南海諸島均在菲律賓領土範圍之外,這是菲律賓政府過去一直承認的事實,也是菲民眾的普遍認知。正如中國領導人所指出的那樣:「中菲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在南海問題上談則兩利,鬥則兩害。外部勢力過去在東南亞侵略和擴張的歷史充分說明,它們只會到處興風作浪,影響地區的和平穩定及經濟發展,其始亂終棄的例子比比皆是。菲當局如果不吸取歷史教訓,甘心充當外部勢力插足南海的馬前卒,將來最受傷害的,一定是菲律賓國家和民眾的利益。
目前,中國是菲律賓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而且,兩國在多個產業的互補優勢明顯,經濟增長潛能巨大,投資合作前景廣闊,只有和平合作,通過談判來解決海洋領土爭議,對雙方才最有利。因此,世人普遍期待菲律賓新政府在南海仲裁案鬧劇收場之後,能夠以實際行動,正視現實,及時走出一些域外勢力挖設的陷阱,拋棄前任政府留下的外交包袱,努力修補仲裁案對中菲關係造成的巨大傷害,讓中菲關係得到改善並保持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