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周日專題 > 正文

奔走香江 為傷兵募捐

2016-07-17

第二展區「華夏共赴難」以宋氏三姐妹在抗日戰爭時期,攜手共赴國難為主題,集中了多組早前從未集中展示過的照片。照相機鏡頭真實記錄了她們慰問傷兵勞軍、縫製軍衣、救助難童、激勵青年從軍等諸多歷史畫面,這亦是三姐妹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魚骨化石含深意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被拖入了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聲日高。1936年初,宋慶齡受宋子文之託,委派董健吾赴陝北瓦窯堡向中共中央傳遞國民黨要求與中共談判、重建國共合作關係的重要信息。3月,董健吾帶着毛澤東關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覆電,返回上海。回到上海後,他向宋慶齡贈送了他在赴陝北蘇區途中、在西安逗留時得到的一塊從石魚溝出土的魚骨化石。這塊記錄了這段特殊歷史的魚骨化石,今次是第一次公開展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後,宋氏三姐妹也摒棄前嫌,攜手一致,共同走上抗敵第一線。展品中有一枚1944年國民政府頒發給宋慶齡的一等卿雲勳章,因當時表彰授勳的只有宋慶齡和宋美齡等九人,甚為寶貴。

1937年底上海淪陷後,宋慶齡和大姐靄齡一起撤離上海赴香港。1938年,宋慶齡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為愛好和平的國際進步力量援助中國抗日,架起了一座橋樑。1940年,宋美齡從重慶來到香港療養,與姐姐團聚。

當時,「傷兵之友」運動正在全國開展,但香港應者寥寥。作為「傷兵之友」徵求隊名譽總隊長的宋美齡到港後,積極推動各愛國團體參與運動,得到了宋慶齡的帶頭響應。宋慶齡提議成立香港「傷兵之友」運動會,並由宋靄齡擔任名譽會長。在宋靄齡的統一指揮下,香港各大婦女團體積極投入「傷兵之友」運動,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也參與進來,為救護傷兵募集捐款。

然而,宋氏三姐妹在香港為愛國募捐奔忙的時候,卻被敵人誣衊為棄國遠避。為了向公眾顯示團結抗戰的堅定決心,三姐妹在南京汪偽政府宣告成立的次日,聯袂同機從香港飛抵正在日寇狂轟濫炸之下的國民政府陪都--重慶。此後一個多月間,她們走訪了重慶和成都兩地的醫院、工廠、機關、學校,慰問傷兵、難童和學生,並巡視了防空設施、婦女工作和工業合作社事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