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生活語絲:說堵車

2016-07-18

吳康民

中國大城市的堵車十分厲害,例如北京便有機動車近六百萬輛。一個逾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有六百萬輛汽車不算多。但中國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小汽車使用與西方發達國家略有不同。中國人擁有一輛小汽車,便似乎是身份的象徵,總要日夜開上街。既有炫耀的味道,也必要把這輛車「用到盡」。西方人士一般擁有私家車的,都是公餘和周末與家人出遊時應用,平日上班上學都盡量使用公共汽車。

因此,要改變大城市的堵車現象,首先必須改變駕車炫耀身份的心態。同時各大城市,應把公共汽車的供應做到滿足到市民的需要,讓一般市民覺得乘搭公共汽車更為快捷和方便。

北京為了控制車輛的增長和緩和堵車的現象,已經計謀百出。如購車不是有錢便可以,而是採用搖號(即抽籤)的辦法購車,也限制單雙日單雙號方可出行。但是治標不治本,市中心行車速度每小時不足二十二公里,比慢步跑快不了多少。

據統計,北京每年因交通擠塞導致的經濟損失約七百億元,而且交通擠塞增加了北京市區的霧霾程度。

香港在上下班時段,堵車也十分厲害。如果在繁忙時段,從中環舊中國銀行大廈去到萬邦行,行車比走路還慢。坐在車上,看兩旁的行人,往往走得比汽車還快。

香港為了緩解中環的堵車問題,多年來研究採取電子道路收費,但遲遲未能實行,不知是技術問題還是擔心民意反對,相信與兩者都有關係。

俗語說,「針無兩頭利」,也就是說,要求乘車快捷就必須忍受堵車之苦。堵車和乘車是一對矛盾,是現代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現行的唯一辦法,是徵收汽車購買稅,增加汽車燃油稅。總之,就是用錢來加重購車、乘車等的費用。但難道要人們棄汽車而騎自行車,或者有錢請轎夫乘轎嗎?

有限制的辦法便有突破限制的辦法。俗語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難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