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二樓的畫室是一片無聲的世界,兩塊黑板上寫滿了師生交流的話語。帶領聾啞學生進入油畫世界不是一件容易事,更多時間,師生在紙上寫字交流,但老師們都已經掌握了手語,就連剛入職幾個月的老師也能用手語教課。
隨着學生數量的增多,老師的人數已從最初的5人增加到了19人。27歲的黃凌海201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是吳瑞周大兒子吳凡的同學。在此之前,他已經是廣東工程職業學校的美術老師,月薪八千元左右。去年寒假,他跟着吳凡來此之後,毅然選擇在學校扎根。
因材施教 重情不重金
45歲的黃婉嫻老師是2013年3月份入職的。在大芬,黃婉嫻曾經是小有名氣的畫師。「那時候,我一個月收入大概七八千,來到這裡後,一開始1,800元,現在4,000元,如果來學校衝着錢,就不會來了。」
吳瑞周說,2013年時幾乎拖欠老師工資近一年,但老師們從來沒有向自己伸手討薪。「到了年底,我實在受不了,才向朋友借了10萬元,把老師們的工資結清了。老師們的付出很多,每個人都要因材施教,在市場經濟中,能這麼做只能說明他們有愛心、有耐心。」
深圳南港動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勝洪聽說教師待遇後,決定每個月給老師們補助一千元。雖然如此,吳瑞周還是覺得對不住大家,並打算利用休息的時間多畫幾幅畫,義賣後以增加老師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