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本港電子產品普及率全球領先,很多家長為避免孩子「扭計」及打擾,會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當成「電子奶嘴」,讓子女專注「打機」了事。衛生署調查指出,兒童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竟然不足歲半,港大的研究亦初步證實,愈早使用電子產品的兒童,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愈高,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兒童睡眠質素較差、影響社交表現,甚至學業成績,後患無窮。
衛生署昨日舉辦「公共衛生議題:過度使用互聯網、電腦、智能電話及同類電子產品」研討會,邀請本地和海外專家及世界壎芠梒棠U問等出席,探討如何應對使用互聯網和電子屏幕產品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
青少年上網比2003年高20百分點
衛生署署長陳漢儀致辭時稱,電子產品在港日漸普及,本年住戶寬頻普及率佔約八成半,流動電話滲透率高達228.1%,即平均每名港人擁有逾兩部手機,數字屬全球最高之一。她亦公佈署方於2013至2014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港人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有年輕化趨勢,學前兒童開始使用電腦的年齡中位數為24個月大(2歲),而使用平板電子產品則為16個月大(1歲4個月)。
統計處資料顯示,近38%的10歲至14歲兒童每周花20小時至50小時上網,15歲至24歲組群更高達52%,兩項數據均較2003年高出約20個百分點。陳漢儀坦言,署方認同相關科技能為巿民日常生活帶來莫大裨益和便利,但亦有潛在風險,包括健康問題,尤其兒童及青少年較缺乏自制能力,情況令人關注。
有份出席研討會的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表示,港大於數年前開始追蹤近700名幼稚園學生,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了解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初步證實愈早使用電子產品的兒童,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愈高,同時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兒童睡眠質素較差,亦影響了在校社交表現及中文及數學的學業成績。
這班學童現就讀小學三及四年級,葉柏強指研究尚未結束,將繼續追蹤他們至初中階段,進一步了解其健康影響。
世衛代表指,過度使用互聯網及電子產品會導致食慾不振、損害視覺及聽覺、肌肉骨骼痛症等,亦會令人減少活動,影響心理社交發展,甚至有機會衍生網絡欺凌及家庭問題,不論生理及心理都有影響。
醫生籲勿用電子產品當安撫「保母」
衛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指,兒童一旦對電子產品成癮,或對眼睛、骨骼等帶來健康風險,建議家長應讓孩子作多元發展,多建立在電子世界以外的良性親子互動,不宜將電子產品當成安撫兒童情緒的「保母」。
署方已發出指引提醒大眾健康使用電子產品,如使用屏幕產品時,眼睛應與屏幕保持適當距離,智能電話最少要有30厘米,電腦則最少50厘米;音量方面則宜調校至不多於裝置最高音量的六成,每日不宜使用耳機超過1小時,將不良影響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