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的立法會選舉,選民可投選心儀議員,法例規定,未夠年齡的青年無權投票。近日有網民上載一封聲稱由中學生撰寫的親筆信,呼籲選民不要投選建制派,該名中學生信中提出,若果反對派的關鍵一席守不住,他會考慮自殺。寫信人稱從通識科了解到政治如何影響自己未來,批評建制派候選人,如支持高鐵方案,「為何他們支持『一帶一路』要我們到中東讀大學?中東也是戰亂的地區,我真的不明白,老師也解答不了我的問題。」他稱無能力移民,在香港生活感到人生沒希望。
漠視生命 以「自殺」博關注
中學生親筆信事件(如是事實),實反映我們的通識科真的出了大問題!問題不是學生的知識水平不足和思維技巧不成熟,而是品格欠充足的培養,竟然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提出以自殺為手段,博取別人的關注。
為反對而反對 缺正確價值觀
多年來,教育局對中小學的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採用放任自為的方法,欠缺完整的系統;大學推行價值教育的情況,更不理想。通識教育科成為高中必修科後,課程所强調培養的批判性思考,已收到一定的成效。不過,課程中另一個重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卻成效不彰。其實,通識科原本是有建立正確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但由於老師欠缺教導方法,加上課時緊迫,往往輕視了價值教育的重要性。
這位中學生的價值觀早已被扭曲,例如對支持高鐵、「一帶一路」教育基金的議題,明顯是「立場先行」,為反對而反對,欠缺了正確的價值觀念。更甚的是,竟以「自殺」博關注,對生命毫不珍惜。我建議,如想我們的下一代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我們可在課堂上多用以下7個步驟,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步驟如下:
1. 自由選擇:我同意每一決定或行為,在不受干預的情況下,由自己選擇;
2. 從多種選項中選擇:在價值形成的過程中,要有多種選項,供自由選擇才行;
3. 慎思熟慮:個人對各種選項的利弊得失,經分析後再做決定;
4. 重視所做的決定:作了決定後,不可輕易改變;
5. 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如個人的選擇正確,無懼公開,以此為榮、為樂;
6. 採取行動:下了決定之後,要努力實踐,不達目的不干休;
7. 重複實踐:專注、堅持和恒常是價值觀念建立的表現,個人的信念出現於不同生活空間與時間。
只要我們在教授某些有爭議性的課題時,多加運用以上的七個教學步驟,自會教出一些有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學生,不會人云亦云,對時事一知半解,便「無厘頭」地喊出以死相脅的口號。■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