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中資投行實力升市佔勁

2016-10-11
■今年至今,中信証券的投行業務表現亮眼,有關收入為3.85億美元,與中信建投證券並列第一。 資料圖片■今年至今,中信証券的投行業務表現亮眼,有關收入為3.85億美元,與中信建投證券並列第一。 資料圖片

近年積極來港發展 搶亞洲六成諮詢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香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外資投行在過去十幾年深耕,一直以來市佔率皆在前列位置,無論在IPO集資額及市場交投上,均為外資行的天下。不過近年環境已大有不同,自中資金融機構來港大展拳腳後,即大舉搶佔外資行地盤,迫得很多外資行要裁員節流。香港證監會在9月便一口氣批出21張資產管理牌照(又稱9號牌),名單當中不少擁有中資背景。

市場人士指出,資產管理牌照的申請及獲批數目不斷上升,估計與深港通即將開通及愈來愈多內地資金借本港「走出去」有關。在香港提供管理證券或期貨合約投資組合服務的管理公司,包括基金在內,均需獲證監會發出9號牌照。至於9月證監會一共批出21張9號牌,數字幾近等於今年第一季度批出的數目。

9號牌批出數目料續高

在獲批名單中,包括與內房股禹洲地產(1628)有關連的禹洲金融、八方金融關聯公司八方金融資產管理,以及中國富強金融(0290)間接持股的升悅資產管理。市場人士指,9號牌數目不斷增加,或與深港通即將開通有關,因為有基金希望能早作部署,預料未來一兩季,9號牌的批出數目或會持續偏高。

卓域資產管理董事譚紹興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部分具中資背景的公司積極在港申請9號牌,主要是希望能借助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平台,將資金更靈活地調出境外。過去9號牌一直是最值錢的牌照,能夠代客買賣股票等而從中獲利。由於內地有QDII配額及港股通的每日額度限制,加上9號牌被本港的防洗錢條例監管,所以內地不會擔心資金流走失控,資金也肯定「乾淨」。

歐美投行在港業務縮

本港近年無論在IPO及再融資市場上,皆愈來愈多中資行的身影;與之相反,外資在港的投資連年「縮皮」,市佔率不斷下降。好像全球投資銀行龍頭之一的高盛,早前傳出要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裁減多達30%員工,且重災區位於香港,主要因其亞洲地區成長趨緩,投資回報沒甚起色。

《華爾街日報》報道,過去歐美投行大舉押注亞洲市場,希望可以從亞洲新興市場中獲利,但近年來自中資行的競爭侵蝕了這些投行的利潤,是迫使部分歐美投行收縮業務的主因。報道舉例指,2014年在日本以外亞太地區的投資銀行收益排行榜,高盛是第一名。不過中資投行幾年前大量殺入香港後迅速冒起,在亞洲亦企穩陣腳,令歐美投行經營頓感困難,高盛今年連前十名也進不了。

據美國研究機構迪羅基公司(Dealogic)統計,今年亞洲併購和融資(包括IPO)的交易諮詢費,有60%被中資投行收入囊中,這比例也創下了歷史紀錄。同時,沒有一家歐美投行在亞洲區(撇除日本及澳洲)收入排名榜上能夠擠入前六名。

彭博通訊社數據指,今年至今承銷香港IPO業務的十大券商中,歐美資券商只有一家瑞信,排名第七。2014年,來自IPO及新股發行的業務收入,高盛排名第一,然後是摩根士丹利、匯控、中國銀行及美林。今年至今的相關收入,排名第一的是美林,然後是港資的金利豐(1031)、花旗、中資的中信証券(6030)及海通證券(6837)。高盛等大行惟有通過裁員節流,希望渡過難關。除高盛外,今年投行界包括瑞銀、摩通、麥格理、野村等均先後裁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