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收藏 > 正文

書畫家鄺文瑛愛藏寶 古瓷器之魅力在折射出時代的風貌

2017-01-05
■鄺文瑛藏瓷多年。 曾慶威  攝■鄺文瑛藏瓷多年。 曾慶威 攝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漢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China)的代名詞。一方面瓷器的紋飾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藝術水平,另一方面瓷器的燒製提煉體現了中國傳統科技的成果。此時傳出香港將建「故宮博物館」的消息,對於香港的瓷器收藏家鄺文瑛來說也是一個喜訊,他說:「香港一直是一個很聚寶的地方,『故宮博物館』,可以讓來自海內外的文物專家與香港的收藏愛好者,在文物鑑賞知識及經驗方面交流,長遠而言有助文化的傳承。」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 圖:受訪者提供

鄺文瑛一開始是習畫之人,之後專注於國畫和書法,師承著名本地書法家馮康侯。因為自小受美學教育薰陶,平時除了教書和買賣字畫外,也開始研究起與中國傳統美學觀念息息相關、外觀華美瑰麗的古文物,尤其是瓷器。

不惜工本收藏瓷器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值國家改革開放,修建道路、開鑿隧道等工程間接挖掘出不少出土文物,包括寶玉、青銅器、陶器與瓷器。由於當時內地經濟市場不像今天繁盛,生活條件所限,沒藏寶的概念,很多文物都被運到香港、澳門等地出售,賺取生活費。作為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工藝水平以及中國人對「美」的追求的瓷器,很快就吸引了鄺文瑛的目光,尤其是造工精美的宋瓷與元瓷。他憶述:「當時在市場流出的很多都是明澈淡雅的宋代影青瓷,因為宋朝盛行厚葬,燒製一爐爐的瓷器給墓主,因此出土時數量很龐大。」

鄺文瑛在當時開始收集宋瓷,九十年代受張浦生影響進而開始涉獵元瓷、明瓷和清瓷。2000年,他甚至賣掉自己在沙田的房子,換來九十萬元購入一批自己垂涎已久的元瓷,結果當然是被妻子罵了一頓,可見他對瓷器收藏超乎常人的熱忱。直至現在,他囤積的收藏品已經有千多件,由隋唐到明清的瓷器都應有盡有。

瓷器反映時代精神

鄺文瑛認為古瓷器的神秘魅力在於不同時代的瓷器會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精神面貌:「不同年代的瓷器用上不同的材料、人工和燒製方法,所以有不同的造型、紋飾、畫功與胎骨。相反,後仿的都是有形無神。」他繼續解釋:「所有工藝都是跟着時代的文化走,例如宋代崇文抑武,形成了深思好理、擁有高雅精神的士大夫階級,所以宋代五大名窑,尤其是汝窑與官窑,生產出來的瓷器都特別雅潔靜穆。明代因為重商文化,而且蒙古人又沒有能力控制文人的思想,所以文人有開放進取的入世精神,瓷器上瀟灑放逸的紋飾反映出他們率直的個性,這與元畫用筆飛動寫意,不是工匠模式的創作特點又是相通的。其實欣賞同一時代的陶瓷漆器或者繪畫都是同一道理,把它們當成獨立的藝術門類獨立看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的工藝設計的圖畫,都反映了相同的時代精神面貌。」

鄺文瑛不忘與記者分享他部分珍貴的收藏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描繪了鬼谷子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情境,罐上蘇麻離青釉純正而幽深的藍色格外豔麗,同款元青花罐曾於佳士得拍賣行以2億天價售出。另一元青花瓷器「元青花細柳營圖罐」則描繪了漢文帝時期剛正不阿、軍紀嚴明的將軍周亞夫,罐上結晶斑兀自閃爍。另外,「清雍正釉裡紅花卉畫缸」體現了雍正時期高超的製瓷水平。因為釉裡紅用的銅紅呈色原料比青花瓷更難燒成,成品率極低,但這一畫缸卻色若虹霞,圖案細膩逼真。

收藏古文物,欣賞它們的美態,固然是一件賞心樂事。不過,鄺文瑛也提醒我們收藏家應有的正確態度:「古文物收藏家應該有一份使命感,作為中國人,隨意讓自己國家的文物流入外國人手中,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也反映了某些國人的無知,我繼承的正正是民國時期收藏家對於自己國土的文物的情意結。而且千萬不要有投機的心理,靠炒賣古文物發達與收藏的趣味是大相徑庭的,而且也不划算。」另外,他又勉勵其他有志從事古文物收藏的人,不要懼怕失敗,因為這是必經的階段,「最重要是累積判斷真偽的經驗。」

辨別真偽乃經驗之談

提到真假莫辨的問題,因為瓷器近年有價有市,不法商人為了謀利,仿製了不少混入了市面的贗品。累積了30年經驗的鄺文瑛有他自己一套分辨真偽的心得。「盡信書不如無書,必須要親身看看實物,讓行動與理論結合。要多到不同展覽、拍賣行走走,多看看,提升自己的認知,累積經驗。因此,我很着重看目鑒,反而現代科學儀器只有輔助作用。打個比喻,當你遇到一個陌生人時,第一次當然很生外,但多見面幾次,你就算只是看到他的背影也能把他認出來。」更具體地說,多看就能多比較。「要從造型、胎、釉、畫功等方面對比不同時期的瓷器,例如不同時代用的青釉都不一樣。元代用的是經絲綢之路,由波斯引進的蘇麻離青釉,含鐵成分較高,成品表面有下凹感及銀光,色彩幽青;明中正德期用的回青則來自新疆地區,藍中透紫;明晚則多用平等青。」他還透露,胎底無釉處應露出淺灰色的瓷胎,而且以為出土古文物表面必定留下很多泥土痕跡的想法是錯誤的:「墓葬是很乾淨的,陪葬物品的擺設也是井然有序,而且出土的文物來自偌大的墓穴,所以泥土腐蝕瓷器表面的問題幾乎不存在。因此有些仿品刻意把瓷器弄得很破舊的樣子,其實是弄巧反拙,有經驗的收藏家很輕易就可以洞悉到這些瓷器是贗品。」

冀更多人認識古文物

除了虛實難分的問題外,鄺文瑛批評古文物過度商業化的買賣同樣妨礙了古文物知識的交流與普及,長遠無助古文物以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育及發展。「拍賣行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製造『物以罕為貴』的假象,否定民間沒有『上手契』的收藏品,抬高自己的價位,但其實同一款收藏品在民間有很多相同的傳品;也有一些博物館名家出於私心或者對於民間文物流動一無所知,以一己之見否定民間收藏家,製造自我權威。」結果很多新手面對天價收藏品,都因為無從入手而卻步。

為了扭轉這個困局,推動文物知識的交流,鄺文瑛很樂意借出自己的收藏品供政府或私人機構舉辦一些展覽:「現在的藏品養在深山人未識,這些活動有助加深普羅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而且瓷器在歷史上與西亞一直有很頻繁的交流,很切合近期『一帶一路』的發展。」對香港將建「故宮博物館」的消息,鄺文瑛認為未來在西九建成的「故宮博物館」對於香港文物界和收藏家來說都是一個喜訊:「香港一直是一個很聚寶的地方,因為不受內地文物法的規管情況下收藏了許多國寶的人可以放出來展覽。同時『故宮博物館』可以讓我們和來自內地的專家就文物鑑賞知識及經驗交流,長遠而言有助文化的傳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