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強北閉關四年謀轉型 研發製造一條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花 深圳報道) 「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經過四年升級改造,即將在後日(14日)拆除所有圍擋,重新開街。經歷了轉型陣痛,華強北正從港人記憶中的「山寨王國」向「國際電子商業名城」和「創客搖籃」轉變。從無人機、機械人、智能平衡車到智能穿戴手錶等,智能硬件在華強北應有盡有。一位海外歸國的創業者曾說:「只要是做智能硬件,你就繞不開深圳華強北。這裡是科技天堂,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機遇和創造的空間。」
深圳矽遞科技有限公司(Seed Studio)的創立者潘昊站在他位於華強北的辦公室,透過佈滿灰塵的窗戶眺望窗外。他說:「你想要的這裡都有」。電路板生產廠家、注塑公司、包裝廠商和船運商,距離這位內地創客的公司只有幾步之遙。三個小時內,他能到達製作電子零件的工廠;三天內,通過聯邦快遞(FedEx),他的產品可以送達世界90%的人手中。「三天出小樣,五天出大樣」是華強北的規矩。
外媒讚能獲一切所需資源
英國《衛報》此前曾報道華強北:在深圳,你能獲得一切你所需的資源。通過這些資源,你能把繪在餐巾紙上的草圖變成10萬隻智能手錶、車燈或者無人駕駛的飛機,也能把它們在聖誕節前及時送往亞馬遜或Argos(英國百貨連鎖商)售賣,那是新一代硬件公司的夢想。目前賽格集團和華強集團各自打造了賽格創客中心、華強創客中心兩大中心,在賽格大廈11、12、13樓,賽格創客中心的辦公面積達5,000平方米,目前已吸引到35個創客,孵化項目達到40個。這個中心打通了創客服務全產業鏈,形成了「一站式」的創客生態圈。為創業者服務的機構遍地,法務援助、金融中心、創客咖啡廳和設計公司等等。
由於深圳地鐵6、7、9號線從2012年起進場施工等因素,華強北同步改造提升,一部分街面實行了對外封閉,人流驟減。加之製造業低迷,山寨橫行,網絡電商衝擊,產品升級乏力。華強北面臨着轉型抉擇。隨後這裡開始探索在智能硬件基礎上的創新。在華強北賽格廣場寫字樓,賽格創客中心等創業機構和孵化器醞釀而生,這裡雲集了包括港人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成為全國範圍內智能硬件創新的發端。無人機、VR、機械人等眾多自主品牌高新科技產品從這裡開始走向全國。
小規模創客空間湧現
據內地媒體報道,除了華強和賽格集團這樣大型的創客中心,小規模的創客空間近兩年如雨後春筍在華強北出現。一名在華強電子世界的一個創客空間裡研發創意耳機的青年人感覺,大概就是這兩三年,身邊的創客多了起來,不同語言的人群也在增多。據介紹,在這裡的華強北國際創客空間已形成一定規模,入駐團隊共28個,孵化項目共34個;來自美國硅谷的Haxlr8r目前已入駐的孵化項目共有15個,約50多名國際創客在此創業,項目涉及模塊機械人以及智能硬件。從2015年中旬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15支創業團隊,加入了全球知名的硬件孵化器HAX在華強北的分部。華強集團的國際創客中心,也匯聚了來自美國、以色列、荷蘭和日本的團隊。
業內人士認為,在深圳的創客可以接觸到整個產業鏈。華強北的櫃枱幾乎都是「前店後廠」的模式,每一家櫃枱都連接着一家或幾家工廠。創客們在華強北能輕易地找到傳統製造業老闆,將創意落地;而傳統製造業工廠的生產也會被創客拉動。華強電子世界總經理王曉飛透露,拆除圍擋之後,華強電子世界的整個地下空間,包括樂淘里、地下車庫都會和地鐵的地下商業空間連通,地鐵開通後將對消費類、休閒類業態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未來,華強電子世界會繼續堅持電子產品為主導,元器件為主要經營產品業態,囊括全電子門類,並不斷優化經營業態形成全產業鏈商業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