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帶路」走出去 機遇湧進來

2017-02-10
■「一帶一路」路線圖。 資料圖片■「一帶一路」路線圖。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 + 全球化-

「一帶一路」全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並推廣的區域性經濟合作概念,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區域合作平台等,旨在推動沿線國家及地區更緊密經貿合作關係,共同打造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共同體。■馬震寧 香港通識研究協會主席、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通識研究計劃」榮譽顧問、黎嘉輝 香港通識研究協會實習生、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二年級生

【資訊(Information)】「絲綢之路」重拾歷史使命

西漢時期張騫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打通塔里木盆地、中亞地區,並接通地中海地區的商業貿易通道,其中絲綢製品為大宗商品,歷史上曰「絲綢之路」。另外,「海上絲綢之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其起點位於今中國福建泉州,同時被認為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唐宋時期商業發展蓬勃,造船業發達,造就了古中國跟東南亞、非洲東海岸以及地中海地區國家的貿易往來。這兩條貿易的通道不僅帶動了古代中國跟西方國家的經濟往來,同時對於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也發揮重要作用。

時至二十一世紀,國家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跨越性的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現時不但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在國際事務上也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主動發展經貿關係

近幾年來,新興市場成為國際經濟發展上的一枝獨秀,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幅按年比不少發達國家要高。國家提倡「走出去」方針,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任務,主動與沿線國家,包括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以及歐洲等國家發展良好經濟貿易關係,打造彼此間政治互信、設施聯通、文化包容等多面向合作。

這是對於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對國家而言亦是一把雙刃刀:一方面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背負重要的使命。

【知識(Knowledge)】「帶路」經濟總量佔全球29%

上海合作組織、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均是國家與地區國家的合作平台。「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涵蓋全球人口63%,約44億,經濟總量達21萬億美元,佔全球29%,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積極利用現有的多邊合作機制,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之下,可以更有效加強與相關國家溝通,統籌各國資源運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以促進區域合作蓬勃發展。

港為規劃重點 可發揮優勢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表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中,香港在規劃的重點當中,並能發揮自身優勢。中央支持香港打造綜合服務平台,支持香港專業機構和相關人士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會計、設計、諮詢、研發等服務。同時寄望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為「一帶一路」拓展資金和融資服務,相信能夠為香港市場創造更多的商機及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內地發展基建 本港面臨挑戰

「一帶一路」提出大力發展多個內地基礎建設,包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的機場樞紐和港口建設。例如:臨近香港的「珠江--西江經濟帶」項目,未來將會成為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銜接的重要門戶,創造更多經濟帶與東盟地區直接商業合作機會,加上近幾年來,內地物流業發展蓬勃,會否取締香港在物流業龍頭之地位,視乎於香港管治班子的政治魄力了。

【智慧(Wisdom)】「帶路」切入國家經濟轉型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以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為經濟發展主體,讓出口經濟帶動經濟發展為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主導策略。雖然國家已經躋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僅七千美元左右,相比起中等收入國家、發達國家的水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面對國際經濟不景氣、臨近地區勞動力競爭等外在因素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工資水平上升等內在因素的情況下,「中國生產」似乎變得不如昔日吃香,在國內外消費能力總和低於生產能力總和,不少以往出口導向的大宗商品出現滯銷情況。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珠三角地區不少中小企業相繼停工,甚至倒閉,大批農民工失業、「產能過剩」等經濟社會問題逐漸得到重視。

國家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三去一降一補」,「一帶一路」提供一個切入點。「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對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的需求較大。

發揮製造業大國優勢

國家可以發揮製造業大國的優勢,以投資帶動貿易,將富餘產能,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向他們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同時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沿線各國在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發合作,彌補發達國家裝備、設備上的短板,推動國家科技創新,減少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依賴,更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

【相關概念】三去一降一補:

.去低利潤、高污染的過剩產能

.去庫存是為新的產能提供空間

.去槓桿是降低長期性和系統性風險

.降成本是提高效率的基礎

.補短板是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必要條件

.補短板也是平衡供需關系的必然手段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請指出什麼是「一帶一路」。

2. 根據上文,請談談「一帶一路」如何影響國家經濟轉型。

3. 根據上文及個人積累,指出「一帶一路」會為國家和香港帶來什麼發展機遇?

答題指引

1. 本題同學可引用資料作答,指出「一帶一路」全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並推廣的區域性經濟合作概念,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區域合作平台等,旨在推動沿線國家及地區更緊密經貿合作關係,共同打造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共同體。

2. 本題同學亦可在資料中找到答案,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對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的需求較大。因此,國家可以發揮製造業大國的優勢,以投資帶動貿易,將富餘產能,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向他們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實現互利互惠。同時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沿線各國在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發合作,彌補發達國家裝備、設備上的短板,推動國家科技創新,減少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依賴,更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

3. 本題同學可從資料中概括出答案並結合自己的積累,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國家與「一帶一路」地區國家興建多個合作平台,積極利用現有的多邊合作機制,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之下,可以更有效加強與相關國家溝通,統籌各國資源運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以促進區域合作蓬勃發展。

「一帶一路」提出大力發展多個內地基礎建設,包括上海、天津、廣州等大中城市的機場樞紐和港口建設。香港具備「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保持全方位的互通關係。中央支持香港打造綜合服務平台,支持香港專業機構和相關人士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會計、設計、諮詢、研發、管理等服務。同時寄望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為「一帶一路」拓展資金和融資服務。為相應「一帶一路」,政府及相關機構更提供多種資助計劃,為港人到沿線國家開眼界、找機遇提供幫助。

延伸閱讀

1.《「一帶一路」獎學金改雙向》,香港《文匯報》,2016-06-08,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6/08/YO1606080012.htm

2.《安永:港對接「一帶一路」擔五角色》,香港《文匯報》,2016-09-29,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9/29/CH1609290006.htm

3.《財爺: 香港具條件推動「一帶一路」發展》, 香港《文匯報》,2016-10-19,http://news.wenweipo.com/2016/10/19/IN1610190027.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