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內地2月有600多億元人民幣的貿易逆差,是3年來首次出現逆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內地實體經濟持續回暖、大宗商品價格處於高位,導致進口大幅上升,再加上今年春節較早等季節性因素所致。貿易逆差是否成為持續現象,仍有待觀察。內地經濟發展重量更重質,進出口貿易強調「優出優進」,也不追求貿易順差。關鍵是面對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內地更須加大力度推動供給側改革和產業升級轉型,增強外貿競爭力。
細看上月內地貿易的逆差數字,一方面顯示外部需求不足導致出口增長乏力,但更主要是進口的表現遠超預期。而進口大幅上升,亦與很多季節性和短期性因素有關。首先是內地實體經濟持續復甦,PMI、貨運量等先行指標顯示經濟活躍度持續提升,內需旺盛;其次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處於高位;再次是與去年春節錯位造成的效應有關。市場普遍認為,2月份的貿易逆差難以成為一個持續趨勢,預料3月份可回復順差,內地上半年進出口貿易仍會實現平穩增長。
而且,內地貿易雖然出現逆差,但總體上,2月的進出口數字仍然呈現「四個上升」的格局,包括進出口數字上升,事實出口實現正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上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的上升;以及市場預期的上升。
隨着內地經濟增長更注重質量,對整體貿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落實和完善進出口政策,推動「優進優出」。具體而言,要促進加工貿易向產業鏈的中高端延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和國內產業加快升級。隨着內需市場的不斷發展、產業升級轉型的推進和深化,內地的貿易政策已經愈發多元化,更大程度上追求國際收支平衡,而並非狹隘的貿易順差。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過去一年,全球貿易增速降至近年新低,世界經濟陷入低迷與不穩定的周期。2017年,世界經濟發展仍面臨困難和挑戰,環球經濟復甦乏力、外需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都給世界經濟發展增加不確定因素。
面對外貿形勢更趨複雜多變,中國更需要加大力度推動供給側改革,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提升中國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另外進一步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與產業合作,主動拓展合作的新機遇,為中國產品和服務創造更大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