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委員勉在京港生做治港良才

2017-03-09
■9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昨日與在京港生舉行座談會,分享各自的成功經驗。 麥鈞傑 攝■9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昨日與在京港生舉行座談會,分享各自的成功經驗。 麥鈞傑 攝

讚擁兩地優勢 應擴人生規劃 參與國家層面發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兩會報道)昨日, 9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應邀參加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大公網舉辦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與在京港生座談會」,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11所高校逾三十名在京港生暢談發展大計。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為有備而來的學生們答疑解惑。不少委員讚譽在座港生把握好時機,先行一步前往內地求學,更鼓勵學生們敢於夢想,利用擁有的兩地優勢,放大自己的人生規劃範疇,盡可能參與國家層面的事業發展,補給「港人治港」的稀缺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香港新聞聯主席姜在忠主持座談會。全國政協香港委員方方、龍子明、楊釗、林光如、唐偉章、容永祺、簡松年、戴希立分別在座談會上發言。中聯辦北京辦事處主任譚虹等有關單位領導出席座談會。

姜在忠:委員為學生帶來啟示

姜在忠致歡迎辭表示,此次獲邀的港區政協委員們均參與了香港回歸,參與了香港的發展以及香港「一國兩制」的落實,更參與了內地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提及委員們的這「三個參與」,姜在忠認為,正是因為他們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在工作生活中的歷練,為在校學生們帶來更多啟發和新思路。

龍子明感動港生做教育扶貧

百忙之中抽空前來的9位委員在作自我介紹後,認真聽取學生們的提問。對於不少學生關注的青年發展、求學內地、畢業就業、香港專業優勢以及「一帶一路」發展機會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學生活動基金會主席龍子明表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人心的回歸在你們這一代,尤其可能是到下一代才會更好,應該利用好如今在內地求學的機會,多去做交流活動,多去其它地方考察。

聽說學生有前往內地其他城市教育扶貧,龍子明激動地表示,看見你們願意教育扶貧就很好。隨後他透露,自己一年之中也會參與大大小小三十多個的交流活動,規模從幾十個人到幾百人不等。

說到動情之處,他更為自己的社團活動打起了小廣告,呼籲有興趣的同學今年可以參與海內外不同地方的活動。他當場表態,如果有志參加的學生如有費用困難,自己和一眾朋友都願意幫助年輕人,去支持他們走出去開闊眼界。

唐偉章倡同學建人脈惠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則認為,在校大學生也應該注重與社會融合,更把自己對香港理工大學學生的建議分享給同學們。

唐偉章指,大家每個學期嘗試交5個新的朋友,尤其是和你們文化背景有差異的朋友。如此4年下來,就能在走向社會前為自己建立起人際網絡關係,因為與人交往本身就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

唐偉章希望,同學們未來畢業無論是打工或者是做老闆,雖然賺錢很重要,但要記得思考─「你的工作怎樣可以令社會受惠?」

戴希立:了解創新背後的思路

全國政協委員戴希立對此深表贊同,他對同學們說,環視你們在內地唸書的環境,碰到的大多數都是內地的精英階層。搭建自己的人脈網絡,不僅是包括內地的同學,也要有國際學生。如此,通過這樣的網絡,結合自己的視野去重新建立起自己對東西方文化融合的認知。

戴希立感歎,應該去認真思考和體會如今世界舞台上的「中國模式」,比如現在中國的「大國外交」,放眼古今,有許多創新,歷史上沒有經驗可借鑒。

對於外界常言的「創新」,戴希立認為,大多時候可能有失敗的經驗,但負面的經驗也可以告訴大家,怎麼走出一條路來。馬雲和阿里巴巴,眾所周知屬於1%的成功,究竟通過什麼思想方法模式取得成功,了解背後的思路,非常重要。

外界常說,香港有特殊的定位和多元的人才環境。戴希立認為,環顧周邊,專業商業人才很多。香港稀缺一種人才,就是「港人治港」的人才。

鄭同學:一語驚醒夢中人

「是否有想過畢業做什麼?」戴希立提問在座讀國際關係的學生。來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碩士研究生鄭媛文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她告訴記者,此前自己的職業選擇糾結在回不回香港,徘徊在找到心儀工作的迷茫中,從未敢想或者設想未來是否可以參與更高的層面,去做一些國家層面的工作。諸如「一帶一路」上民間或者商界的外交工作。

戴希立建議,學生們不要把視野局限於賺錢或者專業選擇,可以參與到「港人治港」的國家、國際層面發展規劃中來,要相信這裡有位置留給你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