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粵劇叫座力依然強勁,但粵港兩地業界不得不承認正面對行業老化、人才奇缺、大師漸少、精品難出的挑戰,其中老劇目撐場面、新劇目缺精品的現狀堪憂。可喜的是,近兩三年粵港兩地在粵劇編劇方面吸納了一些新生力量,壯大了粵劇的創作陣營。
先學作曲後研劇本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2012年啟動「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先後孵化排演了《歇馬秀才》、《如姬與信陵君》、《鵝潭映月》、《胡貴妃》、《三生》等粵劇劇目。2016年,該院與廣東粵劇院合作排演粵劇《楊翠喜》,與廣州粵劇院合作排演粵劇《梅花翹》、《典官記》等。
香港八和會館也開辦了編劇班,並嘗試「由曲入戲」(即先學作曲,再在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劇情創作)。如今這些編劇的文字功底漸入佳境--可以為粵曲寫詞,但暫時還未能投入粵劇創作。
今年2月18日開班的「粵港澳青年戲劇交流計劃合作」項目編劇實戰工作坊剛於3月12日結束。這個工作坊由兩地舞台劇、粵劇編劇大家,包括香港資深編劇、創作人滿道,香港著名編劇、香港大學名譽院士杜國威,廣州文研院國家一級編劇梁郁南等授課,內容涵蓋劇本創作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各方重視戲劇編劇人才的培養,使粵劇有了一支嶄露頭角的青年編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