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台禪寺無償返還 兩岸同胞共護中華遺產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江鑫嫻 山西報道)有着近1,300年歷史的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儀式昨日在山西博物院舉行,同時拉開為期一個月的特展序幕。據悉,石塔塔身歸家的背後,是一段海峽兩岸合力促成文物回歸的佳話。塔身於1998年被盜,後輾轉流落至台灣,由信眾捐贈給中台禪寺。中台禪寺開山方丈釋惟覺長老得悉石塔來自山西後,隨即表示願意捐贈返還。經兩岸有關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近二十年的石塔塔身終於重歸故里。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希望今次塔身的回歸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呼喚」包括鄧峪石塔塔剎在內的更多流失文物順利回歸。關強表示,鄧峪石塔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精品,也是紀年佛塔中的佳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8年石塔塔身不幸流失,文物部門一直在積極尋找其下落,並通過與中台禪寺合作促成其回歸山西故里。石塔塔身的回歸,緣於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緣於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是繼北齊釋迦牟尼佛首造像回歸之後,載入兩岸文化交流史冊的又一標誌性事件,在海內外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有利於倡導兩岸同胞共同保護中華文化遺產,推動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倡社會力量參與文保
山西省副省長張復明表示,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文明守望工程」已經啟動,中台禪寺此次主動捐贈文物,為實施追索文物「聯手助」項目開了一個好頭。
台灣中台禪寺見燈大和尚表示,現時塔身回歸,落腳山西博物院,圓滿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推動兩岸宗教文化、藝術交流的遺願,讓唐代四方佛塔回到山西,期盼兩岸佛緣,盛世重光,無盡法燈,普照大千。
盼被盜塔剎早日回家
另據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鳴介紹,鄧峪石塔是山西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晉中市榆社縣郝北鎮鄧峪村。石塔雕刻於唐開元八年(720年),高3.2米,圓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套合而成。塔剎於1996年被盜,至今杳無音信,期待在是次中台禪寺捐贈義舉的感召下,塔剎也能早日回家。
談及石塔的價值,山西省文物專家組成員、山西博物院副院長李勇表示,石塔的佈局、造型、結構及個體形象均佳。今次回歸的塔身帶彩繪,四面雕刻的佛像造型端莊,面形圓潤,體態豐腴,衣紋流暢,體現了盛唐造像的鮮明特點。一些細部處理,如肉髻、面相、衣飾等,具有突出的開元時期風格,顯示出大唐盛世的文化與藝術氣魄。另外,塔身多處刻題記,題記有明確紀年,對於研究唐代佛教與雕刻藝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據了解,台灣方面無償捐贈文物回歸大陸並非首次。去年,台灣星雲大師促成分離近20年的河北幽居寺的北齊釋迦牟尼佛佛首造像回歸「家鄉」。